以小始 积大成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十年奋进路 阔步新征程
-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邱华和学生。学校外景。
□童培杰 刘魏丹 杨婷婷 (图片由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提供)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是1953年建校的“川师附小”(即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代代川师附小人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凭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在创新中不断前行。2012—2022年,十年奋进路,实验学校“破茧而出”,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高品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还支持省内外多所学校办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多学生的覆盖。
这十年,在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实验学校不断完善办学理念,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各项工作,“以小始,积大成”,十年非凡“蜕变”之路初见成效。
理念:回望来路,坚守初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2年,刚任实验学校校长一年的邱华以办“大学中的小学,小学中的大学”愿景作为抓手,努力将“办人民满意教育”落到实处。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实验学校在大学丰厚的教育文化和精神浸润下,积极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小学大才”的培养,“小学大师”的发展。在这样的治校理念下,实验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腾飞。2020年,学校已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小学教育领域的优质名校。
“公民同招、摇号入学”的招生政策实施后,为了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与实验学校董事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实验学校复设初中学段,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实验学校管理团队接过重任,明确创办一所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
这十年,实验学校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正是因为抓好了学生的品格,落实了学生的习惯,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才实现了实验学校的优质发展。为此,“以小始,积大成”成为学校新的发展理念,“建设一所优质、美好、温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为民族未来担当”成为学校的办学使命。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21年9月,实验学校复设的第一届初中如期开学。学校在整合办学资源的路径上提出了“融合教育”办学新主张。办学仅一年,初中学段的办学质量已获得好评。
实践:以小成大,走向融合
十载春秋育人路,深耕课程谱华章。实验学校依托学科知识链接儿童生活世界,以“融合”的方式,把国家课程、生活世界、自然万物、学习技术、教师与学生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实现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科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融合,学科知识与儿童情感、实践的融合。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在感恩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品格教育、儿童性健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实验学校重视家教家风,重视孝的传承,重视感恩习惯的培养。从2005年开始,实验学校坚持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开展一年一度“十大孝心孩子”评选,共计选出160名校级孝心孩子,其名字被篆刻在学校“孝源”文化景观中;评选近百个孝心家庭,优秀的家教家风支撑起学校好的校风,推动涵养社会好风气。
2017年,实验学校成立环境教育中心,将其作为落实环境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抓手。环境教育中心将课程、研究与实践并重,积极开展特色融合课程,成为成都市第一所校企合作尝试推广垃圾分类回收的学校。五年来,学校已回收垃圾137.2吨,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学校排行榜第一。同时,学校大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推进节能发展,持续多年的环境教育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学校被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教育》杂志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特色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百强学校”。2021年1月,学校被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授予“国际生态学校”荣誉称号。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十年来,教育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基于此,实验学校坚持以“多元·融合·共生”理念深入实施国际理解教育。2014年,学校就与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签订《小语种合作协议》。大学教师走进小学课堂,为学生讲授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带给学生多元文化体验。2016年,学校拥有了专职的多语种教师,并相继举办“你好!法国”等系列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学生在学习异国文化的同时,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实验学校积极顺应国家人文交流工作发展趋势,将学校优质教育成果带向了国际舞台。实验学校成为西班牙巴塞罗那教育局文化交融“一起来”项目的全世界六所合作学校之一;获批为“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成果项目之“中法百校交流计划”第三批项目学校、教育部第一批“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单位”、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究实验学校。2017年底,邱华受邀参加全美第97届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年会,在会场做报告,向世界各国嘉宾介绍实验学校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
“以人为本”,实验学校始终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对其一生的影响,率先在各年级开设儿童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课程。学校专职讲师从性别的教育、爱与生命的教育、情感和责任的教育、道德与法治的教育4个层面去进行课程的专业建构,秉持科学精神进行解读,帮助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积极、健康的人格。
在不断提升办学特色的同时,实验学校坚持以“融合教育”理念高位引领教育改革实践,着力打造和推进“融合课堂”“融合课程”“融合主题项目”的实践路径与举措。在融合理念下,学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2022年7月,实验学校举办首届“五育深度融合,内促学校优质”融合教育论坛,从“学科大概念教学”“学段大主题课程”“校本教育大项目”三大主题模块展示了“融合教育”的初步成果,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成果:优质均衡,担当使命
从2012年到2022年,这是实验学校砥砺奋进的十年,也是成绩斐然的十年。
在推动学校蓬勃发展的同时,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实验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使命。2019年,邱华兼任龙泉驿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校长,先后从实验学校协调10多名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青台山小学工作。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念下,两所学校联合开展教研、培养师资,青台山小学也迅速成为区域内的优质学校,受到社会认可。近几年,实验学校还派遣优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支持大竹实验学校、绵竹小学、蓬溪问陶实验小学、临枫小学、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等多所学校办学,助力省内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1年,实验学校提出建设一所优质、美好、温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复设初中,不仅源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也源于实验学校希望对基础教育做出更多贡献,担负更大使命。实验学校探索九年一贯制的“小初融合课程”,小学、初中教师共同参与,集体教研。在小初融合课程中,学生习得更好习惯,增强技能,提升思维,拓展视野。2022年6月,实验学校科研课题《基于小初融合课程开发提升教师课程能力实践研究》成功立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此外,学校已初步实现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全方位、多维度“一生一画像”评价模式,促使九年一贯制办学呈现鲜活的生命样态。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间,实验学校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600多项,学生获省级以上荣誉达4000余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定点学校”“中国百佳美育教育名校”“全国生态环境教育百强学校”等荣誉称号。
未来,实验学校将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年奋进路,阔步新征程,实验学校将努力为义务教育新发展贡献“九年一贯制”优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