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好”民族地区“新文科”建设试验田

    西昌学院积极培养电子商务复合型“四得”人才


  • “大凉山电子商务教师团队”负责人贺盛瑜(中)到美姑县开展黑山羊产业发展帮扶。

    学生参加大凉山农产品直播带货实训。

        

    □李娜
    (图片由西昌学院提供)
      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根据教育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精神”,深入落实《新文科建设宣言》内涵要求,坚持价值引领为先导,深度融合厚基石、丰富载体强过程、创新方法宽路径,紧盯大凉山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积极融合西昌学院农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信息技术等16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优势,探索形成“一核心、两抓手、三支柱”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大凉山民族民俗,了解农业农村,掌握信息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大凉山电子商务复合型“四得”人才。

    强化保障,激活“四得”人才培养共建机制
      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是人才培养规范推动、有效开展、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支撑——四川省人民政府支持西昌学院建成“凉山州脱贫奔康及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保障基地”,纳入四川省“十四五”教育规划;教育部支持西昌学院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重点支持高校;国家民委给予民族院校同等政策支持,民族学、作物学获批重点建设学科。
      通过教育部“银龄计划”,西昌学院获得北京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对口帮扶和师资互派交流机会,电子商务专业的团队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聚焦问题,构建“四得”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
      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大凉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对照电子商务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该专业针对生源中大凉山民族、农村、贫困学生多,眼界不够宽、创新意识弱、实践机会少等特点,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学、民族学等优势学科,设置特色思政、民族文化、农村电商、创新与信息技术四大特色课程群,帮助学生感知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提升农村电商与农产品物流运营能力,及学生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
      2019年12月,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创了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的新局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紧盯目标,建立“四得”人才培养质量管控体系
      围绕教学质量这根主线,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构建了“四维一线”人才培养质量管控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其中,“管控体系”由目标、过程、结果评价和学生四个监测点构成;“监控机制”由激励与约束、监督与评估、反馈与调节、目标管理与人文关怀四种长效机制构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点;“保障条件”由组织、制度、标准、技术四个部分构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保障点;“社会评价”由社会公开信息、用人单位、学生毕业后、家长四个评价点构成,是教学质量的反馈点。
      该体系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大小凉山的“村村寨寨”落地生根,更让电商孕育的新时代新生活的“幸福之花”开遍了大凉山。

    注重过程,搭建“四得”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一问题,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积极搭建高水平协同育人平台,扎实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通过实施《民族地区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突出“四得”人才能力,构建新经管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四川省高教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等,不断探索创新电子商务复合型“四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深化产学合作,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
      同时,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搭建国家级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国家级“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数据实践创新平台”。通过该平台培育出“彝鹰”“云采”等电商直播团队,帮助昭觉、美姑、布拖等大凉山深度贫困县开展直播带货和电商推广;带领学生搞直播、售卖特色农产品;帮助老百姓开网店。将实践课程开在周末课余,开在实训机房,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大凉山的村村寨寨。
      积极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结合大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与社会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联系。与京东集团、通威集团、凉山州商务局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与娃哈哈集团共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众为电商、宏林农产品物流、正中食品等100余家企业签订电子商务协同育人协议和共建“人才输送基地”合作项目,实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如今,“业务熟、上手快、能力强”已成为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名片”。

    上下贯通,夯实“四得”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保障
      为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采用上下贯通、集群帮扶,打造了一支服务大凉山高水平电商发展的教师团队。
      一方面,积极向上寻求支持。团队负责人曾在“两会”期间关于凉山本土人才培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等提案得到相关部委的采纳;“关于打通物流领域堵点,促进经济循环的专题调研报告”等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批示。学校获得教育部“银龄教师”和多所对口帮扶高校的师资援助。2020年以来,先后有30余位援助高校教师驻校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内培外引、政策激励,不断壮大师资。借助教育部电子商务教指委和四川省电子商务教指委等平台,先后选送20余人次参加全国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借助学校新出的科研文件,激励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80余项,在科研的反哺下,西昌学院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育人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西昌学院还完成30多项电商物流课题,编写系列电子商务应用型教材、制定多个县农村电商和物流配送方案,打造了昭觉、渠县等20多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样本。2020年,“大凉山电子商务教师团队”被评为“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
      站在乡村振兴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面向凉山农业硅谷打造需要,西昌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将不断丰富完善“一核心、两抓手、三支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好更多的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大凉山民族民俗、了解农业农村,掌握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复合型“四得”人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