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养为纲 守师范教育之本
四川师范大学:走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之路
-
川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为学生授课。川师大教育扶贫顶岗支教团。奋进雕塑。校园风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标志着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预示着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因为只有以此为主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方能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教师,才能够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为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省属重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川师大”)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历经76年的办学,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3个本科专业。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罗先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章毅以及4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30余万名毕业生。特别是在教育战线,学校大量毕业生先后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各大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教研骨干。在川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30%的重点中小学和40%的地方教育局负责人、一半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均来自川师大的毕业生,为全国尤其是西部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川师大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她的“师范”属性。在这里,一代又一代贤者良师坚守初心,深耕梦想,始终高擎师范教育的大旗。川师大党委书记李向成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面临教育先行以及国家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重大机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突出。而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作为师范大学,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重大。”
当前,学校坚守师范办学本位,彰显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特色,积极践行“24356”办学治校体系,奋力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九大工程”,努力实现“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砥砺奋斗。
□蒋若凡(图片由四川师范大学提供)
理想化为行动,如何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踔厉奋发 以人才培养为纲
川师大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点,秉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出台《四川师范大学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全面细化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形成“川师40条”,全力打造“回归本位”的教学学术文化,镌刻“川师品牌”的学生成长标识,奋力构建“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制度·教学评价”五维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紧扣“时代新人”内涵,确立“三心四能五结合”培养目标。“时代新人”应是“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和人类进步事业积极参与者”,川师大紧扣“时代新人”内涵特征演化,肩负起“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从“品质、能力、素养”三维度,确立“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总目标,并进一步区分师范类、非师范普通类、艺术类的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以素养为取向、以产出为导向绘制出“核心素养+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矩阵,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全景图。注重鼓励跨机构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构建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大教育观”取向,牢固树立“课程体系+成长环境”教育理念。川师大以课程实施大纲为牵引,构建横纵贯通的“课程体系”架构。践行“在时间上贯穿于人生全程”“在空间上充注于人生各处”的“大教育观”,重塑课程结构体系,聚焦人才关键能力要素,把握人才典型成长规律,基于“通专融合、理实渗透、递阶推进”原则,形成了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跨学科性的进阶型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基于素养取向,打造核心课程,明晰课程地图,优化、细化课程实施大纲,耦合教与学,形成教学契约,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精准推送选学课程和学习路径,细描学习地图;规范课程质量监控,完善“标准制定—制度调适—科学督导—持续监测—反馈指导”的课程质量保障环。以“十个一”教育养成为主线,培育内外兼修的“成长环境”土壤。学校坚守“学生既是‘环境的享有者’,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理念,打造既服务于学生一时生计之需,又指向于学生一生持续成长的时空场域。
尊重“差异自洽”发展,深入推行“多元类型+个性成长”培养模式。在“类”“型”上下功夫,完善“多元类型”的培养方式。在“类”上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小容量专业集合的“大类招生、二次选拔”细学科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联动机制;从“型”上立足人才培养和时代契合、区域融合的整体“合需要性”,创建新文科实验班、陶行知创新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4+2教育硕士贯通培养模式、4+ 2+3本硕博贯通培养等多元培养模式。在“专”“选”上做文章,畅通“个性选择”的学习路径。以“学习需求”为内核,立足“学习内容个性化、预设资源个性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伙伴个性化、学习时间个性化、学习目标个性化、学习策略个性化、学习进度个性化、评价标准个性化、评价方式个性化”十个支撑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畅通选择机制、提供海量资源、打造丰富平台。此外,举办“诺奖进川师”、浙大川师讲堂、复旦川师讲堂、川师大讲堂等系列学术活动,与韩国、巴基斯坦高校联合成立SKY联盟,承办亚洲教育论坛等大型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视野。
着眼“内驱动力”生成,系统构建“帮扶指导+内生发展”教学制度。坚持“学生中心”,形成教学相长完备体制。从帮扶指导角度,一是体现全程性,制定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教师一本通》《学生一本通》,组织师生学习教与学的基本流程与规范,明确教与学的政策依据和行动准则;二是聚焦关键点,制定《混合式课程建设方案》《本科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等20余项制度,对教与学的提升路径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方案指导。坚持“教师主体”,健全教学帮扶内生机制。从内生发展角度,创新制定“3+3”制度,即对教师强化教学激励,将教学类改革、获奖、参与教学竞赛等纳入教学考核制度;将教学业绩和课程实施大纲评价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前置条件纳入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学特殊贡献奖、在线教学之星等评选纳入教学荣誉制度。对学生落实发展指导,拟定了涵盖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发展辅导的学习质量保障系列制度;制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对应课程的学分转换与认定制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增强。
形塑“学生中心”文化,严格落实“过程监控+多元考核”教学评价。以质量为核心,强化过程评价。一是完善过程评价数据连续性。借助课堂智能录播系统、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单等,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情况等数据的连续性采集,丰富过程评价的数据集。二是把握过程评价方法科学性。立项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等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分类评测—多维排序—结果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三是增强过程评价反馈针对性。建立问题驱动的精准督导机制,针对问题课堂和课堂问题建立专职督导队伍,成立教学评估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构建校、院、系三级立体交叉的督导机制,形成“评价、反馈、引导、提高”的个性化督导和教师发展机制。以多元为基调,健全综合评价。一是评价指标多元,以“物联网+云计算”的数据精准采集方法,综合学生第一、第二课堂数据,形成全口径、全覆盖教学大数据,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学习策略、学习收获等数据采集和监测体系,形成学业、社团、社交等多维特征的学生画像;二是评价主体多元,明确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职责,规范各主体参与评价的渠道、方法和流程,促使多方形成合力;三是评价方法多元,探索性应用增长分数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多水平线性模型等增值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果的多元分析与比较。全校推进教考分离和非标准化考试,深入推进教学持续改进。
愿景变为现实,如何咬定目标建功川师大——
埋头苦干 守师范教育之本
办学76年,川师大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师范教育摆在中心地位,坚持“师范优先,强本固基”,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教育体系和巴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及“以美引善、以美启智、立美育人”的美育办学特色;建立了首批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为中心,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师范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
当前,面对师范教育多元、开放发展的新趋势,学校坚持“特色就是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强化“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狠抓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师范专业设置,加快了师范教育的提质步伐。学校获批3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20个师范类专业,其中15个为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专业。2020年,学校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地位的关键指标上进入全国省属师范大学前列,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全面助力教育脱贫和乡村振兴。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工委要求,建立了“1+3+6”精准帮扶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一
个平台:乡村振兴平台,三个抓手: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三扶三促:扶贫、扶智、扶志、促产、促教、促兴),为推动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转换,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学校发挥教育、人才智力优势,编写出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包括面向“一村一幼”幼儿园和村级学前教育点使用的学前绘本,以及针对农民朋友使用的四类普及型读本,这些读本成为乡村乡风文明、教育帮扶的重要载体。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遂宁),建立13所四川乡村振兴地方分院,开展五大教育,提升五大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近年来,川师大先后选派1223名本科生和74名研究生前往理塘、普格、布拖等贫困县开展教育顶岗支教,支教学生人数为全省高校之首。同时面向民族地区培养音体美公费师范生以及兼任音体美课程的本土教师,持续增加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音体美师资供给。作为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20所高校之一,学校创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美育模式,让体育美育在民族地区“开花结果”。加大对帮扶地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累计为普格县等地培训培养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骨干1845人次。同时,作为对口帮扶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西昌民族幼专”)牵头高校,参加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组团,推动西昌民族幼专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进一步提高西昌民族幼专的办学实力。学校先后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全面引领区域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汪明义表示,“四川师范大学致力于在教师教育领域,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川师大努力发挥自身教育学科发展优势,通过短期集中、送教下乡、网络与校本研修、工作坊研修等方式,积极开展地方教师教育培训,引领区域教师教育发展。实行师范教育的管办评分离,由教务处主管、二级学院主办、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主评,进一步理顺学校师范管理机构设置,全面释放机构活力;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两个平台的基础上,组建实体性的“基础教育研究院”,全面地服务、支撑、引领基础教育;创办《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学术辑丛,推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川师大聚焦校外培训实践基地打造,以师范生培养和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为核心,与省内10余个市(州)100余个县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以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与50余所中小学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聚焦地方培训服务区域拓展,着重突出乡村振兴使命,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灾害地区等三类教师素质提高,通过集中、远程、网络和校本研修指导等方式培训“三区”教师校长2万余人次。承担四川省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任务和“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任务,包括凉山州普格、雷波、布拖3个深度贫困县和西藏自治区“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等,培训量达到近6000人次。
全面推动师范教育做优做强。目前,学校共承担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9项,涵盖卓越教师培养的全部五种类型和所有专业,基本形成了“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格局,满足不同层次基础教育学校对不同师范生的需求。实施“强师计划”,开展包括“学科教学论教师一线顶岗计划”“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在内的系列师范生培养计划,持续扩大师范生招生比例和培养规模及层次,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师范生培养规模计划将达到50%。组建乡村师范学院,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支援。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建成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等130余门次,编写教师教育特色教材、实践教材100余部,其中《教师技能训练》等20余部教材入选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及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等。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以首批师范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建立四年不断线、从单项到综合、从基础到创新的师范生实践训练模块,完善“观摩—评价—仿真—综合—创新”的五步师范生能力训练模式。通过实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成果展示+反思研习”的教育实习模式,构建师范生向一线教师学习的反思性实践体系,持续加强师范生实践训练。打造精品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教育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7个,提升师范教育师资水平,先后有30余位师范专业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省教学名师,200余位师范专业教师获国家和省级教学奖励,50余项师范教育改革成果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川师大人的执着追求和殷切希望,是全校4万余名师生和30多万校友的期盼和梦想。始终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领悟和践行“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要求,用新奋斗、新措施、新成效来聚焦新目标、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坚持“一件件盯,一件件抓,一件件推进,一件件落实”的方法论,始终扭住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这个纲,执着地守住师范教育这个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