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上门“问诊开方”助企纾困


  •   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召开 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贴心服务企业”活动启动会。

      巴中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经开区大队人员到辖区汽车4S店开展危废管理指导服务。

        

    □白川东(图片由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提供)
      “我们厂房外的这4台大型风机和1个水塔都加装了隔音墙,厂区内的主要机械和生产线都加了隔音玻璃,整体噪声分贝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近日,在巴中经开区年产60万立方米超强刨花板的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该企业现场环境负责人张东向巴中经开区环委办主任、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兼该厂“驻厂监督员”王上介绍情况,“厂区改进隔音设施后,效果不错。”
      忙碌的生产企业里怎么会出现专业的环保“驻厂监督员”?事情还得从今年3月巴中经开区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贴心服务”活动说起。今年年初,在各地密集出台助企纾困政策“大礼包”,着力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急难愁盼”问题时,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迅速响应,通过落实专人主动上门“问诊把脉”、对症“开方下药”,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而落实“驻厂监督员”制度,便是上门“问诊开方”的内容之一。

    上门问诊“开良方”:
    “环保铁军”化身“暖心郎中”
      “危废暂存间要分区摆设,而且要用最新版的标识标牌,危险废物警示标志牌要使用边长40厘米的等边三角形,黄底黑图,最好用铝塑板反光材质……”据巴中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万福嘉介绍,今年5月,该厂区污泥没有及时转运,危废暂存间标识标牌也没有换新,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执法人员不仅指出问题所在,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理论知识培训、“以案说法”典型案例剖析、现场问诊指导……在巴中经开区,感受到“环保铁军”变身“暖心郎中”的企业还有很多。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实际行动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问题,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巩固完善基层环境网格化监管“驻厂监督员”工作机制,推动落实每名党员干部联系2—4家企业,在全区56家企业中常态化开展“百人帮百企”活动,通过上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环评办理、污染治理设施配备、危废处置等情况,为企业建立“环保健康档案”,并现场把脉,开出环保良方,为企业绿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环保专业人士为我们答疑解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真正帮助企业在源头上减排控污。”据统计,截至9月,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共出动环境监管人员170余人(次),服务企业57家,发现环境问题60余个,发放整改指导意见书50余份,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60余条,切实为企业健康发展排忧解难,受到企业点赞。

    刚柔并济“破症结”:
    有“服务温度”也有“执法力度”
      “上门问了诊,开了良方,如果病灶依旧不除,那就需要‘猛药去疴,刮骨疗伤’。”据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执法大队长喻志介绍,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将通过“后督查”方式,逐一核查改进进度、整改成效,对于前期指导服务后,拒不整改、敷衍应付的排污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予以依法查处。
      同时,为有效构建“贴心服务+严格执法”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巴中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还探索制定了《四川巴中经开区企业环境管理量化考核办法(试行)》。一方面,通过与当地科发、住建、城管执法、社会事务、自然资源和规划、银行、财经等部门联动,每年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企业环境管理考核工作情况,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组织领导、环评办理、污染治理设备配套、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排污许可证落实、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考核评分,将企业分为环保诚信、环保良好、环保警示、环保不良四大类,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得分在90分(含)以上的环保诚信企业,将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或其他资金补助,同时,在信贷支持、评优评奖等方面也享有优先权;对环境量化考核分值低于60分的环保不良企业,不仅环保部门将加大对该企业双随机执法抽查频次,暂停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同时,还将联合科发局、金融机构等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信贷等方面采取相关制约和惩戒性措施。
      目前,该考核管理办法正在上报巴中经开区管委会审定,着力引导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