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干净担当 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
周脉军:禁毒战线的“刀锋战士”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力
【人物名片】
周脉军,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禁毒缉毒支队(禁毒局)支队长(局长)。9年来,他始终战斗在缉毒战场的最前沿,共指挥和参与侦破毒品刑事案件150余起,其中万克以上重特大案件40起,公安部督办案件3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00余名,缴获毒品640多公斤。
【主要事迹】
9年禁毒生涯,身材干瘦、皮肤黝黑的周脉军,曾在蜿蜒崎岖的山路进行生死追击,在密林中开展地毯式搜索巡查,还在隆冬时节奔赴高原深夜突袭。“穿上警服,肩膀上自然就扛起了使命。”周脉军说,正是这份初心,促使他在禁毒缉毒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跨过这条河,便是生死未知。”2018年,为抓捕境外毒枭,周脉军临危受命带队鏖战境外。在云南警方的密切配合下,他们多次深入“金三角”腹地实施过境抓捕,成功从境外抓回8名毒枭,彻底摧毁了两个盘踞境外多年的贩毒集团。
“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我们心里都没底。但任务来了,就顾不得自身安危,有太多不可预知的情况,都可能让抓捕行动功亏一篑。”周脉军回忆,每次在境外抓捕毒枭后,参与行动的缉毒警察一刻也不敢多作停留,向着国门方向全速狂奔,“踏入国门的那一刻,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缉毒,生死之战。周脉军一次又一次行走在生死边缘,成为全省禁毒战线的“刀锋战士”。
有一次在边境跟踪一起毒品案件时,周脉军经过两天两夜蹲守,终于发现嫌疑人踪迹。狡猾的嫌疑人对身后突然出现的越野车高度警觉,随即驾车疯狂逃窜。随着枪声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追击在狭窄的山路上演,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就在车辆要被逼停时,毒贩弃车从山坡上跳下。周脉军没有丝毫犹豫,跟着毒贩跳了下去,经过激烈搏斗后成功将嫌犯制伏。“回头看过去,才发现那是一个20多米高、近乎70度的陡坡。运气稍差点,可能人就没了。”周脉军说。
“你真是一个不要命不怕死的警察!”周脉军至今仍然记得毒贩在接受审讯时愤愤地说。“涉毒人员都是亡命之徒,要成功抓捕他们,只有比他们更不要命。”周脉军说,只有守护一方平安,才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这条路,我将怀揣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走下去。”
【寄语未来】
近年来,凉山禁毒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坚信,我们的下一代会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天下无毒”这个梦想。将来孩子长大了,也一定会理解我们的选择。我将矢志不渝地奋斗前行,为禁毒工作作出更多贡献。
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凭韧劲拼劲闯劲 做大江边的“追梦人”
□张航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单位名片】
2009年12月,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013年1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前正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抢抓“双碳”机遇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大学城,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全心全力为民办实事共享发展成果。
【主要事迹】
“作为一名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我深受鼓舞、心潮澎湃。”近日,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间办公室里,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许磊回想起他作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代表,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的场景,依然难掩激动。
“一条两车道的公路、两家乡镇级企业,就是所有家当。”忆起开发区成立之初,许磊用“一穷二白”来形容,“13年来,临港人展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抢占产业发展风口,培育了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和以智能终端产业为基础向数字经济新蓝海拓展的‘一蓝一绿’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招引“独角兽”企业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例子可见一斑。2018年6月,成都到宜宾的高铁尚未开通,往返两地坐车要七八个小时。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回忆道:“连续两个多月,我们的招商团队上百次上门沟通协调,项目协议书来来回回打磨了30多个版本,憋着一股敢拼、不放弃的劲儿,终于在当年12月签订投资协议。”去年2月,总投资15亿元的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园,成为成都—宜宾“加强区域合作,共推南向开放”签约合作后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不是在招引项目路上,就是在谈判桌上!”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合外事局里,记者听到这样一句口头禅,办公室的角落里,放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工作人员忙碌又充满干劲,“招商人满负荷工作是常态,被企业婉拒也是常态,但坚持不懈更是常态。”
目前,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落户万亿市值企业2家,世界500强企业7家,中国500强企业13家,上市公司27家。
【寄语未来】
全体临港人将始终牢记这份荣誉表彰的称号是“人民满意”,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冲锋在前,加快推进由“园”向“圈”转变、由“区”向“城”转变、由“聚”向“融”转变,为区域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更大力量。
张海:“独臂书记”撑起一片晴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人物名片】
张海,现任巴中市恩阳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天生右前臂缺失的他,考取了大学本科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他用1年时间走访恩阳区300余户特困残疾人,推动全区建起一村一册残疾人档案。7年坚守贫困村,是贫困户口中说话管用的“独臂书记”。
【主要事迹】
“我是残疾人,爱残疾人、懂残疾人。我走到今天,是因为有国家扶助、社会关心、大家帮助。希望通过努力工作,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天!”这是张海入职时立下的铮铮誓言。
工作后,张海白天到残疾人家里了解情况,晚上住在单位学习政策。
“虽然我的手有残疾,但腿是健全的,我可以为爱奔跑。”为做好针对性服务,张海推动成立恩阳区“爱跑团”,吸纳残联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心理辅导老师、志愿者等担任“爱跑手”,开展“上门”办证送证、健康体检、心理疏导、物资配送等服务。
8年来,他走访残疾人2000余名,帮助办理事项1200余件,推动出台特殊残疾家庭常态化关怀、助残干部挂包困难残疾学生等措施12条,有效解决了一户多残家庭帮扶、困难中高考残疾学生资助等难题。2021年7月,张海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恩阳区残联帮扶的玉山镇黄柏村基础差、底子薄,434名贫困人口中大多是老弱病残。2015年,张海主动请缨担任这个村第一书记。一到任,他就把“家”安在了村里,每天爬坡上坎到村民家中访实情、问需求。
给想规模养猪养鱼的李胤家办好了5万元贴息贷款和2000尾鱼苗;廖春芳的儿子女儿上大学有了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为双眼失明、下肢瘫痪的马仕奉办理了残疾证、领到了护理补贴和低保……村民们发现,这位“独臂书记”说话很管用。
2017年黄柏村脱贫后,两次第一书记轮换,张海都选择了坚守,一守就是7年。其间,他辗转市区多个部门,申报和争取项目资金850余万元,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四好农村路”、惠农产业等工程,随着村里生猪养殖场、300亩苗圃基地等相继投用,全村人均增收2000余元。昔日“荒山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模范村”。
【寄语未来】
人民满意就是要让残疾人工作更接地气、更通民意,做更多聚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让恩阳区4.2万残疾人的梦想照进现实,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我将继续推进惠残政策落地见效,逐步完善助残网络,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持续实施辅具适配、精神病人用药补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兜牢三级残疾预防最后一道防线。
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守护“一江清水”建设幸福河湖
□石薇 叶杨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单位名片】
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在全国率先创新提出“行政河长+技术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检察长”五长共治新机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2022年安居区入选全国河长制湖长制激励县。在全省首个完成“采运单平台”及“采砂船智慧监管系统”建设。
【主要事迹】
站在通德大桥上,远眺涪江美景,只见江面碧波荡漾,岸边草木葱茏,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生态画卷让人流连。这美丽画卷的绘就,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他们就是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的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
此前,作为涪江一级支流的琼江流域因河流水质差备受关注,近年来,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在全国率先创新提出“行政河长+技术河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检察长”五长共治新机制,通过技术赋能,有效解决水域复杂问题,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切实完善水域治理体系、保障水源供给安全。
各河长职责分明、相互协作。2058名“行政河长”组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架构,负责“拍板”。来自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河长”则提供专业支撑,为科学管河提供决策参考。“河道警长”逗硬执法。“检察长”联合周边省市建立嘉陵江川渝段首个全流域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机制。108名“民间河长”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遂宁位于涪江中游,以丘陵低山为主要地貌特征,境内48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或以上的河流纵横交织,河湖水系较为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对此,我们重点推动河长制信息化建设,让河长制逐步迈向河长‘智’,河长制实现‘云’护水。”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主任杨林说。
除此之外,遂宁建成涪江流域水利工程监测系统、遂宁洪水风险管理平台,实现智慧水文一张图,为防汛减灾提供数字支撑;建成“采运单平台”及“采砂船智慧监管系统”,实现砂石“采、运、销”三环节和“作业单位、船舶机具、堆砂场地”三要素的日常全过程监管。
【寄语未来】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既是响当当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全体人员将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明确前进方向、增强信心决心、埋头苦干实干,着眼惠民水利、智慧水利、人文水利、平安水利、示范水利等五个建设目标,紧扣河长制“六大任务”,不断推进全市河湖面貌提质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江河安澜和绿水青山的热切期盼,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遂宁力量。
杨光垚:做好科技创新的“参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人物名片】
杨光垚,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基础研究处处长,理学博士。长期奋战在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一线,在全省推动创新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浪潮中争当先行者和探路人。
【主要事迹】
“守卫发际线”是杨光垚和同事们经常调侃的话题。过去,他常年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参谋”。
18年里,他牵头形成调研报告200余篇,提出工作思路、对策建议700余条,用思考把自己和四川创新发展牢牢地绑在了一起。他参与起草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科创十条”等重要文件,成为四川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难题。杨光垚发现西南交通大学试点探索的积极意义,便不断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扩大范围。6年里,通过努力,这项改革推向全省。45家试点单位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1446项,新创办企业587家,带动企业投资近117.6亿元,此经验在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8个区域推广。
2016年前后,杨光垚奋战在农业科技战线。从小成长在川东深丘地带的他,深知贫困地区缺人才、缺技术。科技如何助力脱贫攻坚?灵感在脑海中迸发——搭建一个在线科技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切实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互联网+扶贫”的创新想法很快得到了支持。他建议成立“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形成了省—市—县—村—用户的体系和政策、管理、操作、宣传四个维度的管理制度,实现了从用户到专家精准对接。农户遇到种植养殖技术等问题,通过手机APP在线提问,专家在线解答。该平台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的农业农村展区中亮相。
如今,杨光垚已转战基础研究战线,工作节奏更快了。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四川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的研究制定,一件件都是重担。
【寄语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托举中国梦的一份力量,实现中国梦首先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我有幸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澎湃大潮中,从事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以点滴之力倾注国之盛事。虽然这些工作平凡且微不足道,但我深深感谢这些经历,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为国为民的精神脉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我坚信,这些感受和体会将会不断延续、充实,因为我们将继续怀揣梦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设立两年多 获得“口碑”捧“金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单位名片】
为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初,经省委编办批准,省发展改革委正式设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负责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以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的沟通协调工作。
【主要事迹】
“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拿下这么高的荣誉,这个集体确实可以。”谈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简称“统筹处”)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忍不住感慨。
感慨并非无的放矢。从获批设立算起,统筹处运行时间迄今才两年多。这么短的时间,统筹处获得全国公务员集体表彰奖励最高荣誉,他们究竟干出了哪些业绩?
数据说话。2020年设立以来,统筹处具体筹备召开了4次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5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5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和15次联合办公室主任调度会。其间,组织编制并推动印发了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在内的20余项政策文件,牵头规划建设的10个区域功能合作平台中已有8个印发总体方案。
在统筹处处长李海蓉看来,从“人民满意”角度考量,如何让两地群众和市场主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至关重要。
2020年10月以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处参与策划和推动出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便民惠企政策文件。
“落实国家战略,就要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和民生红利。”李海蓉认为,也正是这些举措,让统筹处这个集体获得人民群众的“口碑”,从而捧回“金杯”。
【寄语未来】
“荣誉既是对我们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鞭策。”李海蓉说,在得知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一荣誉后,统筹处同志既倍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大家知道,想要守住这份荣誉、为荣誉增光添彩,还要付出更多努力。统筹处其他工作人员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本职工作,特别是锚定服务好推进国家战略落实落地这一中心目标,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为实现“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