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守初心 担使命 策马扬鞭再奋蹄


  • 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小分队接受红色教育。

    学院学生参加思政实践活动。

        

    □马院宣(图片由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要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45人,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四川省首批教书育人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先后建设有首批国家级思政一流课程1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1门。学院建设有1个省厅级科研平台“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和1个校级科研平台“凉山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坚持政治建院,建设勤政廉政、高效团结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职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固本强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抓思想引领和理论宣讲,坚持开展会前“5分钟党建”,采取集中与分组学、线上与线下学、领学与自学、研究式学、竞争式学、问题式学等多种方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加强考察调研式学、培训体验式学、交流互动式学等学习实践,并成功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多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学院坚持教学立院,牢记教育初心,肩负育人使命,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西昌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和地方特色,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重视思政课、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金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并取得以下成功经验:
      一是实施“赋能工程”。为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综合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教书育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师“赋能工程”建设,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全面提高思政教师思想自觉和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担当,努力使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既是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又是涵养德行的“人师”。学院实施了一对一“传帮带”活动,采取自愿结对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秉承“老人带新人、先进带后进、高职称带低职称、高学历带低学历”等原则,一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育人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全面提升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定期组织全院教师参加青教赛、“精彩一课”等比赛,每年进行一次学院教师人人参与的“全员教师大练兵”活动。每位教师向全院教师讲一次公开课,课程内容以该教师本学期教学课程为主,全体教师盲评打分,连续两年位居后三位者停课学习。同时,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先后组织教师赴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浙江嘉兴等地,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考察培训与进修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水平。2021年至今,本着“提建议、促发展、广交流”的目的,邀请省内各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思政系列专题讲座10余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二是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上大力实施与推广“三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教师提前布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每次上课之时,任意抽选2—3位学生代表脱稿讲述本次课程应预习的主要内容,每位同学讲2—3分钟;第二阶段,教师用大约25分钟对本节授课内容进行精讲,把信仰的道理讲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说清楚、把德行的作用谈明白;第三阶段,抽选3—5位学生谈谈自己对本堂课程内容的理解、体会与启示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引导,以透彻的思想理论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三段教学法”为推手,学院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思政课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贯通起来;加强教学管理,对教师备课、教学过程、试卷材料等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目前,学院建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首批国家级思政一流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实践”等。
      三是突出实践特色。为巩固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学院从4门理论课中分别抽出8个学时,开设了32+4个学时的“思政实践”课,并列入全校人才培养计划。“思政实践”课以淬炼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使命担当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坚持课堂内外结合,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基本原则。“思政实践”课充分挖掘凉山本土思政元素,与地方合作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8家,就近就地进行思政教育,强化思政课实践环节,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先后组织学生赴彝海结盟纪念地、会理会议遗址、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丁佑君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还有“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地下实验室及白鹤滩水电站、锦屏水电站等,开展思政实践教学,让学生接受长征精神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中去追忆、领悟、感受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思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2021年,学院将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分派至一个二级学院,联系指导该二级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及思政实践相关活动,指导全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200余门,并指导完成全校性思政实践大型文艺汇报演出、“我心向党”微电影微视频拍摄、“学生讲思政课”和“我心中的思政课”等活动。
      学院围绕教学内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院充分利用凉山红色资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土资源优势,形成3个科研团队,结合地方实际发挥团队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性工作。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8项、校厅级科研项目35项,出版专著12部,主编参编教材8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先后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成果多项。
      学院用实际行动融入地方,服务凉山发展,有3名教师入选四川省委宣讲团专家库,有8名教师入选凉山州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库。近3年来,学院教师深入基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政策法律法规宣讲等600多场。近年来,在凉山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学院全体教职工捐款、捐物、宣传、走访、调研,深度参与,积极奉献。其中,青年教师田茂鑫身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驻村帮扶期间表现优秀,其事迹受到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新时代新征程,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秉承“传播知识、传承信仰、传递正能量”理念,踔厉奋发,筑梦前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