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性求是 实践创新


  • 2021年4月23日,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教学观摩活动现场。

    2022年1月11日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专题研讨会。

        

    □马院宣(图片由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56年设立马列教研室,1960年新建政教系,2001年更名为政治教育学院,2016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入选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历代学人的艰苦奋斗,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单位”,被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才培养优质,学科平台齐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另设有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研究中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学院不断整合科研力量,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5个科研团队,通过平台建设不断助力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力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学院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生团队创作的思政课公开课“弘扬抗疫精神 谱写青春华章”荣获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4人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7人获得“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5人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四川省三等奖。获得“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政治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获得“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5项。近三年,本科学生考研率稳居全校前三名。研究生获得“华文杯”和“田家炳杯”全国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测试一等奖等各类奖项29项。
      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现有人才引进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标准提高一档引进人才,采取“一人一议”办法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内培外引博士、公招优秀硕士、校内转岗等途径,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质量数量得到双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近年来,学院新增四川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1人获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先进典型,1人获四川省首届“四有好老师”称号。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是当年四川省唯一获得特等奖的省属本科院校。获国家级多媒体课件设计奖项1项,四川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四川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前列。
      教学特色鲜明,教改成效显著。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通过线上线下、专题式教学等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党的十九大以来,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获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陈驰名师工作室,获首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四川省“思政课程”示范课、省级一流课程2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项。教学改革立项和教材建设实现新突破,立项四川省质量工程项目2项,学院教师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用书》。课程教学凝练出新模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形成“望、闻、问、切、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形成“1+ N”教学模式,并在省内高校推广使用。5人次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线“学习强国”和“新华思政”在线平台。
      学术成果丰硕,社会声誉优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14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共党史研究》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27篇,在《光明日报》、人民网、《四川日报》、“学习强国”等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撰写的咨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采纳2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与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合作,举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史党建要论高峰论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等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合作实现新发展。学院找准特色,依托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项目1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习进阶研究”),并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指导硕士研究生撰写思政课一体化硕士学位论文4篇。
      社会服务扎实,一体化成果丰硕。学院结合学科自身建设和治蜀兴川之需,理论宣讲服务、脱贫攻坚服务、资政建言服务、红色文化传承、基础教育引领,构建起五位一体社会服务模式。开展理论宣讲,服务治蜀兴川。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共有10余名教师参与省市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四川卫视等主流媒体采访40余人次,被评为“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理论宣传普及先进单位”。研究生开展的理论宣讲成果“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被“学习强国”采用。精准扶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举办卓尼县扶贫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两期,举办广元市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班一期,举办四川省彝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省级培训(精准扶贫项目),培训理塘县“一村一幼”辅导员265人、中小学教师660人。围绕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大学生创业、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服务社会发展,受到各界好评。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依托“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狮山大讲堂等载体,解读党史、新中国史,依托“青马宣讲团”“马克思主义经典品读协会”等社团开展理论宣讲,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学院发挥师范大学优势,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率先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四川省民族地区10万名学生通过钉钉平台参加思政教育开学第一课,在遂宁市船山区设立四川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试验区,在成都市锦江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活动”,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主题,承办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教学观摩活动,联动全省400余名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学习党的历史,光明日报客户端和“学习强国”均予以报道。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班,指导100多名中学思政课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100多份课题研究报告和100多篇教改论文,出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之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系列成果(含《中学思政课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中学思政课微课题研究》等4本著作)。举办“国培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类培训,赢得社会好评。目前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大学到进修学者完整的“学科知识+职业技能+管理能力”一体化培训体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