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砥砺前行 勇攀高峰
-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精神》首批慕课资源正式公开发布。微电影作品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
□马院宣(图片由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由1951年成立的唐山铁道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逐步发展而来,是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下设5个教研室、2个教研部、1个系,设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等平台,主要承担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2018年以来,学院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标准与要求,严格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安排部署,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取得显著成效。
固本培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养要求,实施名师培育、青苗帮扶、特聘教授、优秀团队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府文化领军人才等专家20余人,获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3个。朱铃教授获首届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奖励基金一等奖(全国仅7人,四川唯一)。
振兴升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学院始终围绕学科建设推进教学研究体系的完善和创新。1990年,学院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系西南片区高校马列学科最早的两个授权点之一。2005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是西南片区最早拥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三所高校之一。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位列全国231所参评高校的前20%。2018年1月,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6月,学院入选首批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2022年全国软科排名中位居A序列、全国第16位。
培根铸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坚持教学立院,开辟思政课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融合学校特色的“交通思政”模式,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形势与政策”被认定为“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学院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选题2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2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院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协同创新:独具特色的交通思政
学院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筑路报国情怀,充分挖掘“因路而兴、因路而荣、实业兴国、高铁报国”的思政资源,通过开设“高铁中国”“铁路与民族复兴”“轨道上的思政课”等交通思政特色课程,建设“不忘初心,交通强国”主题展馆,开展“交通思政进课堂”“国企领导上讲台”“交通线上做实践”等,善用交通“大思政课”,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思政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2021年6月,学院特邀两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等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主讲的《中国精神》首批慕课正式公开发布,并在国家研究生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科学网等均予以报道,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评价认为,《中国精神》慕课的开发,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是在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上加强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更是对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使命的坚定践行。
强基创优:加强学科理论研究
近年来,学院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铁路与民族复兴、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特色。2018年以来,实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项目和专项项目等合计22项,部省级项目49项;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合计达1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24篇,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收录1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译著2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批四川省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团队1个。
勇于担当:加强理论宣传普及
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优势,主动担当,积极参加省内理论宣讲。2018年以来,学院7名教师入选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5名教师入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1名教师获评四川省“干部教育名师”,1名教师长期担任四川省科协、教育厅学风道德宣讲员,先后宣讲近10次,受众30余万人;1名学生入选共青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全省高校仅1人),2名学生入选四川省青年思想政治宣讲团,2名学生入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学院还组建博士宣讲团,立足四川、辐射全国,开展理论宣讲400余场,听众4万余人,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表彰4次。学院师生深入开展理论宣传和普及,打造了一批理论宣讲的名师、名家、优秀团队和优秀作品,在权威媒体发表理论宣传文章103篇,充分发挥了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坚守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主阵地,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党的最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学院着眼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需求,构建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政治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4篇);获全国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学生奖1人(全国仅10人,四川唯一),入选四川省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1人;获第二届“五四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铁路向上向善好青年”1名,全国志愿者交流竞赛银奖1项。
奋楫逐浪日争新,风鹏正举再扬帆!新赶考路上,学院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心怀“国之大者”,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行,打造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深入推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新时代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