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姓“马”姓“共” 彰显优势突出特色


  • 推进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马院宣[图片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党校中较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是为数不多获得省级重点马院殊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建院以来,校院委始终坚持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将党校姓党原则贯穿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全过程,坚持走“彰显优势,突出特色”的发展之路,积极对标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理论引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断努力向建设全国党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奋进。

    坚持姓“马”姓“共”
      坚持党校姓“马”姓“共”,高起点发挥党校“大马院”发展优势,高站位确立“专家同行认可、名师高徒荟萃、特色优势鲜明”发展定位。一是以建设全国党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教研部门,在平台建设、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公共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先保障;二是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牵引,加强学科统筹规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博士点培育学科,进一步凝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这5个二级学科的学科方向;三是成立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与评估中心,优化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形成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学院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理论引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水平;四是加强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的沟通交流,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深入合作“共建马院”,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五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一整套制度机制,不断提高学院教学科研、理论引领、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水平。

    坚持科研创新
      坚持“高立项、高发表、高获奖”科研创新导向,高标准打造学术平台和特色优势,着力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础支撑。一是打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光华求知讲堂、党校悟思沙龙和硕博论坛为主干内容的学术平台,积极营造优良学术氛围和环境,加强学术交流。截至目前,已举办党校悟思沙龙90期、光华求知讲堂36期、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10次以及1次硕博论坛,在校内外产生较强反响。二是建立课题预申报、选题论证、集中辅导、一对一指导、申报书专家论证、形式审查等全流程、闭环式的高级别课题申报论证体系,根据学校高质量成果奖励办法和创新驱动奖励办法以及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将高等级课题、专著、论文、获奖优秀成果等作为高质量成果奖励的重点和创新驱动考核的重点,突出高端化、精品化的高质量成果导向。近3年,立项国家重点课题2项、其他课题10项、省级课题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三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质量,凸显研究特色。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础和特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贯通性、前沿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以及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学科特色,形成显著优势。

    坚持教学创新
      坚持“主体班精品课、硕士生精品课、长征干部学院精品课及青年教师赛课一体推进”教学创新导向,高规格打造优质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教学水平。一是坚持教学为基,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实施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计划,强化集体备课,突出“传帮带”“以评促教”,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二是坚持以生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以教学团队打造带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以精品课打造为抓手,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三是坚持学科组为载体,鼓励学院教师围绕相关学科广泛开展研究性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科研深入融合。近3年,获得中组部“好课程”2门、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5门。

    坚持咨政创新
      坚持“高立项、高获批、高采纳”咨政创新导向,高质量推进决策咨政和教研咨一体化,着力拓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功能。一是坚持“高立项、高获批、高采纳”等创新工程政策导向,在咨政上构建“初期统筹、中期孵化、后期集成”机制,推动教研咨工作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近3年,获得省级以上领导批示40多件;二是依托党的建设研究、党内法规研究、依法治省研究三个新型省级智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与新时代治蜀兴川现实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应用研究体系和优势,接受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委托研究课题10多项,提供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咨政成果;三是坚持姓“马”姓“共”根本要求,针对中央全会、省党代会等重大会议精神,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组织教师编著《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无我:共产党员必修必备的政治品格》以及“十个明确”专题书籍,近3年,引导教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80余篇,组织高质量宣讲上百场。支持教师经常性举办学术沙龙活动,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人才创新
      坚持“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人才创新导向,高水平打造“1+N”学科团队和师资队伍,着力提高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为牵引,加强中青年骨干教研人员引进和培育,尤其是重点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高层次人才,招聘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博士人才,形成了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的人才队伍体系;二是发挥党校作为“大马院”的优势,整合全校相关学科优秀教师队伍,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1+N”学科团队,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学科团队实力和水平;三是特邀一批校外专家、离退休专家,组建兼职学科专家团队,参与指导学科建设规划和研究工作,助推学科建设发展;四是根据校院《关于实施创新工程的意见》《高质量成果考评激励暂行办法》《教研部门创新驱动考评激励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学科团队科研扶助奖励制度机制和成果孵化机制,对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规划,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形成资源利用优势,确保学科团队持续发展和高质量成果产出;五是建立健全青年马克思主义助理研究员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志愿宣讲员招考培养制度,优化学院研究和宣传队伍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六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课程和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持续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