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这里变身4A级景区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9月23日下午,达州市宣汉县蒲江街道洋烈社区,连日降雨后,州河水位上涨,河面变宽。
“这就是2010年‘7·18’特大洪灾的水位线。”蒲江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主任苟武元领着记者来到一处叫作“洋烈印记”的地方,残存的墙面上刻着水位线,最上面一行标注着“301.5米”。整个残存墙被当作洪灾的印记保留下来,墙上挂着多幅画,记录了洪水淹没街道和水退后杂乱的场景。
洋烈社区位于州河及其支流张家河的交汇处,两条河以“V”字形将社区聚居点包围。10多年前,沿河而建的场镇遭遇多次洪灾,其中2010年“7·18”特大洪灾导致整个场镇被洪水淹没。
洪灾发生后,当地决定将场镇街道地面抬高11米,重新修建聚居点。苟武元是灾后重建工作组的成员。
“统规联建打造川东特色民居,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场景。”记者跟着苟武元从“洋烈印记”沿着青石台阶往上走,灰瓦白墙的民居映入眼帘。
苟武元介绍,灾后重建中,场镇按照新农村风貌建设,后又顺势建设农家乐、民宿,打造乡村旅游点,包括扩大草莓种植规模,新发展葡萄、西瓜种植等,打造采摘体验农业千亩以上,并修建6公里骑游步道。
如今,州河洋烈社区段是宽250米以上、长数公里的宽阔笔直河面,加之这里处于下游罗江口电站的库区,水流平缓。“人在屋中坐,水在窗外流。”苟武元说,川东民居特色、田园采摘农业,加上水文自然景观,洋烈社区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2015年,洋烈水乡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纷至沓来。洋烈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还吸引重庆、陕西等地游客前来,年均游客量在6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