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基建 用“智慧高速”提高普通高速公路运行效率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9月14日,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西段,记者乘坐高速行驶的车辆,并没有觉得这条“智慧高速”公路和普通高速公路有什么区别。
“玄机,在道路两旁的灯杆上。”腾讯智慧高速工程师符号指着车窗外不断向后闪过的一根根灯杆介绍,这段长114公里的高速路,共有194个感知灯杆,除去照明用的路灯外,它们还装载了云台摄像机、能见度检测仪、雷达系统。
利用它们,智慧高速实验室监控中心里,一条成都二绕西段的“双胞胎”——“智慧高速”跃然眼前:仿真实时车道,并能预测未来30分钟该交通单元的交通状态,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与现实高速路是孪生“数字双胞胎”
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车道线、隔离带、灯杆、车道两旁的建筑……一个与现实高速路一模一样的模型显示出来。
“与普通模型不一样,这个模型是‘活’的。”蜀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个“孪生”出来的“数字双胞胎”有什么用?“预测、推演、管理。”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谢建家介绍,基于高精地图、交通大数据和感知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对实时车道的仿真再现,形成一个实时可计算的数字时空,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和推演。
“比如,突然出现一场大雾,如不加以管控会出现什么结果;加以某种程度的管控之后,结果又会怎么变化?这套系统就能推演结果。”符号一边说,一边在大屏幕上通过天气数据的调整进行场景模拟——当能见度突然大幅降低而车流继续保持增加时,一起又一起追尾事故在这条“孪生”高速路上接连发生。
能预测未来30分钟的交通状态
预测和推演要精准,对前端感知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在高速公路灯杆上看到的各类仪器,就是这套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谢建家介绍,成都二绕西段的感知系统由蜀道集团和腾讯共同打造,具体的方案为:以雷达为主、视频为辅。
“这套系统的优势,是能克服黑夜、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对视频感知的影响,补足视频感知在范围上的短板,实现全天候、全覆盖感知,及时发现隐患。”他说。
大屏幕上,路段平均车速、能见度、交通流量趋势等几十项动态信息被实时显示。通过这套推演系统,能够预测未来30分钟该交通单元的交通状态,这将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好处不止这些。符号介绍,发生临时状况时,如某路段应急车道出现车辆靠边情况,感知系统将自动把信息传回监控中心,中心随即把具体路段信息发给相应部门处理,整个过程不到30秒。“以前,从事故发生到被发现,往往需要5至10分钟。”此外,车路协同技术还能将信息传递给其他行驶车辆,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事故的快速处置,为高速路的运行效率提供了保障。相对传统高速路,这里的通畅率初步预估将至少提升20%;运营成本也将明显降低,仅成都二绕,一年可降低成本400余万元。
更有价值的是,这一套车路协同的道路系统积累的数据资源,将为今后的无人驾驶技术提供基础。“四川的智慧高速发展已进入全国第一阵营,这也是我们在这里进行试点的原因。”谢建家表示,“智慧高速的全国标准和技术规范还没有形成,希望这里沉淀下来的经验,能够为填补这个空白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