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氏刻石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永华

    石上“作书”,需要手上“硬功夫”


  • 工作中的龙永华(前)。

    曾巩《局事贴》,龙永华刻石作品。

      著名书法家何应辉书“春夜喜雨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龙永华刻石作品。


        

      8月22日下午,什邡市湔氐镇太乐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48岁的龙永华将一块刻满文字的石板、一张同样内容的图片放在支架上。这是著名书法家洪厚甜撰写的《金刚经》,龙永华花了5年时间,将全文5000多字刻在一块块60厘米×40厘米的石板上。目前,他正逐字对照书法家的原稿,对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加工。
      我们在风景名胜、文化场馆等公共空间,时常能看到刻在石碑、石头上的书法作品。它们能从纸上转移到石上,离不开龙永华这样的刻石艺人。30多年来,龙永华在省内各地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著名的“杜甫千诗碑”近一半碑刻就有其功劳。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凿刻中,让自己成为了一名“石头上的书法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A 原稿中的涂改,也要一丝不苟如实还原
      龙永华家的小院,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侧有顶棚,下方是各类石材和起重、切割、测量等设备;另一侧露天,大量已经完成的刻石作品或平铺在地面上,或斜倚在院墙下,间或摆放的一件件盆景,让环境更显雅致。
      小院一角便是龙永华的工作室,里面放着“什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氏刻石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牌匾、证书。书桌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经典书法作品以及古今碑刻拓片。闲暇时分,龙永华会泡一杯茶,细细把玩、品味。
      提到刻石,或许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叮叮当当的敲击场面;然而在龙永华这里,一件刻石作品是从这间工作室开始萌芽的。他会打开电脑,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扫描排版,仔细调整文字大小、位置、效果,打印出稿件后方才进入下一步。
      当然,电脑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将书法作品的神韵,原汁原味地复刻在冷冰冰的石头上,需要的仍是过硬的“手上功夫”。龙永华介绍,完成一通碑刻,要经过双钩、雕刻、拓印、精修等繁琐的流程,每一步都力求准确传神。
      其中,双钩是刻石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对照打印的稿件,用细劲的墨线沿字的笔迹两边,在石材上钩出轮廓。同时,不光书法字迹的主体要钩,丝丝点点的“飞白”等特殊效果也要钩。“钩得准才刻得准,对技术、耐心都是很大的考验。”
      而在具体的刻制过程中,原稿中的印章、题跋乃至涂改,都要一丝不苟地如实还原。“刻印章比刻书法还麻烦,因为对刻工要求太精细了。”为了展现书法作品的精妙之处,龙永华还要考虑石材的特点。他说,每块石头的硬度、形状、纹理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有差异,对雕刻技法和粗细、深浅的把握也就不同。

    B 30多年专攻刻石,手背上“多长了块骨头”
      龙永华的刻石手艺源于“家学”,早在清朝末年,他的高祖就干起了石匠一行,代代传承成了“龙氏刻石”品牌。小时候每逢暑假,父亲便带上龙永华外出干活,慢慢向他传授了拓片、雕刻、描摹等技艺。
      在龙永华幼年,这门手艺还主要用于打制石磨、石碾、石槽等实用品,仅在刻墓碑时涉及书法艺术。他最初只是用“养家糊口”的心态对待刻石技艺。
      转变出现在龙永华初中毕业“自立门户”后。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建设大潮下,什邡留春苑公园收集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歌咏当地的诗作,邀请书法名家撰写并刻石陈列于碑廊。龙永华也参与完成了若干作品,受到不少书法家好评。
      这以后,龙永华开始认真对待这门手艺,作品逐渐遍布省内风景名胜、文博场馆、校园等。新都桂湖公园的《三国演义》开篇词碑刻、广元的《元坝桂花赋》、眉山三苏祠的《苏祠重光》等都出自其手笔。在什邡,地震遗址公园的“5·12”地震诗歌墙以及钟鼎寺、李冰陵、雍湖公园等知名地标,随处可见其刻石作品。
      刻石是手艺,也是一门体力活。30多年专攻此道,他的身上早已留下印记。触摸龙永华的左手手背,可以明显感觉到掌骨上有一处凸起。原来,他在长期使用锤子过程中,难免偶有打滑砸中手背,久而久之便出现骨质增生。

    C 自费刻制传世名作,他要建龙氏刻石陈列馆
      说到龙永华刻石生涯中的“高光时刻”,“杜甫千诗碑”绕不过去。
      2015年9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启动“杜甫千诗碑”项目,将杜甫存世的1400多首诗歌在该馆及浣花溪公园内以书法、刻石等艺术形式呈现,展示宋以来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作品和当代书法名家及文化名人书写的杜甫诗歌。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刻石工匠齐聚成都,来了一场“比武”竞标。龙永华及其团队选择了宋代书法家张即之书杜甫诗《紫宸殿退朝口号》中的“紫袖垂双”四字,从上午9点刻到将近下午1点。经专家评审,他们以满分成绩夺魁。
      最终,龙永华与另外几个团队一道,共同获得刻制“杜甫千诗碑”的资格。3年时间里,他带领工人完成了大约45%的作品刻石任务。
      也是在参与“杜甫千诗碑”项目前后,龙永华逐渐对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产生浓厚兴趣。“这能为刻石赋予更多历史价值。”为此,龙永华四处搜集、购买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食鱼帖》、苏轼的《寒食帖》、曾巩的《局事帖》等传世名作印刷品,用刻石工艺将它们的精、气、神精心复刻在一块块石材上。
      不同于商业项目的分工合作,刻制上述作品的每一道工艺,龙永华都亲力亲为。“别人出五倍十倍的价钱,可能我都舍不得卖。”如今,龙永华正在筹建什邡龙氏刻石陈列馆,他希望这批作品日后进入馆藏,承载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龙永华
      出生于1974年,什邡市湔氐镇太乐村人,什邡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氏刻石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学习刻石技艺,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独立进行雕刻操作,迄今从事石材雕刻已有30余年。2016年,带领团队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千诗碑”刻石服务采购项目,后续工程质量获得业主方和专家一致好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