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余的“村BA”赢在贴近大地贴近受众

  •     

    □余如波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一项篮球赛事,最近通过短视频平台火了。这项在简陋露天场地上举行的比赛,不仅内容精彩激烈,场上队员技术动作有板有眼;现场观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敲打着矿泉水瓶、铝盆、大镲,不停加油助威。
      参考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命名规则,网友将这项赛事戏称为“村BA”。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去现场体验一把,还幽默地表示“怕自己拿不到票”。
      根据媒体采访报道,“村BA”在黔东南地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只是今年才真正“出圈”。如今当地凡有民俗节庆活动,篮球比赛总是不可或缺。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村BA”,凭什么引发人们普遍的好奇与称赞?
      归根结底,在于它打破了不少人惯常的认知。尤其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参与体育运动或者观看体育赛事,通常意味着专业的场地和装备、科学的训练和指导、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短暂抽身,以及一定程度上的金钱支出。
      这种认知或许并不全面,因为还有“村BA”等特殊却鲜见的存在。它们对开展全民健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能具有别样的参考价值。
      在笔者看来,“村BA”具有两方面鲜明的特征。其一,它不光是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对抗,更因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成为社区内部、社区之间难得的碰撞、交流机会。而社区,往往是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
      欧洲不少足球俱乐部便是典型的案例。它们往往发源于某一座城市,乃至城市中的某个区域、某类人群,因而当地民众自然成为其忠实拥趸。公众买票到场观看俱乐部赛事,购买球衣、纪念品,后者则深度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尤其是体育事业。这种良性互动不断增强着社区凝聚力、自豪感,更不断吸引优秀足球苗子加入球队。
      其二,“村BA”具有鲜明的“游戏”性质。例如,获胜球队的奖品是一头牛;组织者给现场观众准备的小礼物,多是西瓜、大米、猪脚等“土特产”;中场休息时,不同于NBA、CBA的专业拉拉队,少数民族歌舞竞相登上篮球场。
      这看似业余,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通过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了民众尤其孩子们的广泛参与,由此推动活动良性发展。强调体育运动的“游戏”特质,更能激发人们兴趣,也更有利于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
      这一点,不妨参考我们的近邻日本。动漫是风行日本的青少年文化,它们中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棒球英豪》等作品,就激发了不少人参与相关运动的兴趣;通过一系列持续举办的、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全国性赛事,兴趣的种子得以转化为“身体力行”,成为不少青少年的“青春”“热血”和“梦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近年来日本男女足球队等在国际赛场上的强势表现。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如何真正落到实处?文化振兴如何创新推进?“村BA”展现出了一种可能:积极健康的内容,一旦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群体有效嫁接,贴近大地、贴近受众,或许就会迸发出让人无法预料的向上向善力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