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早日实现成达万高铁控制性工程华蓥山隧道贯通

    奋战“掌子面”

  •     

      “这里就是隧道出口工区的‘掌子面’,工人们正在打锁脚。”8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达州市渠县的成达万高铁控制性工程——华蓥山隧道的出口工区890米深度处,嘈杂的施工声中,项目指挥部副经理熊驰江“吼”着介绍。
      “掌子面”是开挖隧道进度中最深处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它的消失,意味着隧道贯通。
      为了早日实现贯通,项目工地上,30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奋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全线首先开工的控制性工程棘手
      在隧道入口处,记者看到,一根直径2米左右的大型通风管穿向隧道深处,隔着管子都能听到里面气体涌动的“呼啸”声。
      “二衬氧气传感器20.90%、回风矿用双向风速传感器0.50米/秒、‘掌子面’一氧化碳传感器0.00ppm……”隧道入口旁的项目监控室显示屏上,瓦斯监控系统里的22项安全指标被24小时监测,实时捕捉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变化。
      “这么重要的工程,我们必须保障施工安全。”熊驰江一边介绍,一边往隧道里走。成达万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设计时速350公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密联动的交通大动脉。
      华蓥山隧道,是成达万高铁全线首先开工的控制性工程。之所以要首先开工,是因为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重要,它是成达万高铁连接成渝交通大动脉的重要节点;二是棘手,如果不首先开工,很可能会拖整个工程的“后腿”。
      怎么棘手?“一险、二大、三多、四难、五高。”一起进入隧道的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李陈林说,目前项目被划定为一级高风险铁路隧道,综合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大,不良地质多、有害气体多、腐蚀性富水段多,面临高瓦斯、采空区、突水突泥、可溶岩四重困难,具有工程防护要求高、施工工艺要求高、安全质量要求高、机械化配置高、社会舆论关注度高的客观特点,“尤其是三多、四难,最让人头疼。”

    用更好的技术方案解决“头疼”问题
      为解决让人“头疼”的问题,项目组采取了多种方法。
      “这是气体监控探头。”隧道内,熊驰江指着隧道顶端的一处白色的气体浓度收集探测仪介绍,隧道外项目监控室显示屏上的22项指标,就由这类探测仪器收集。
      氧气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目前,整个隧道中有40余个探头探测有害气体,这个数字随着隧道的开掘还将不断增加。
      “浓度的监控都是实时的。比如瓦斯浓度超过0.50%,系统就会预警。而一般瓦斯爆炸的浓度范围在5%到16%。低浓度状态下就预警,能进一步防范爆炸事故发生。”熊驰江介绍,一旦出现预警,设备就会熄火以保障施工安全。
      “确保安全的同时,施工进度也不能耽误。”李陈林指着一台三臂凿岩台车介绍,台车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手持风钻作业,可大幅减少‘掌子面’作业人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还提升了钻孔作业效率——14个人3小时做完的工作量,它1小时就能搞定。
      再往隧道深处走,一个桥梁形状的器械出现在眼前。“这是隧道里提升效率的‘最强工具’——自行式仰拱栈桥。”李陈林介绍。
      自行式仰拱栈桥长52米,分为3个作业区,可实现仰拱填充、仰拱、仰拱初支同步流水化作业。这意味着,每组仰拱混凝土浇筑时间,可缩短至5—7小时。“这个产品是我们和厂商一起研发生产的。”李陈林介绍,各种技术手段综合叠加,保守估计能让施工效率提升15%。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指挥部专门成立成达万高铁项目科技攻关小组,负责解决项目的技术难题。
      “结合施工实际,大胆使用新工艺、新工法,是我们破解技术瓶颈的思路。”李陈林介绍,目前项目已成功运用“湿喷机械手配置刮刀控制初支平顺度”“仰拱多工序多作业面同步作业”等新工艺、新工法,使得项目多个月超额完成月度施工任务。
      针对项目隧道浅埋段等高风险施工点,攻关小组全面收集地勘资料,研讨形成高危风险专项施工方案。目前,项目已安全通过1个浅埋段、2个采空区,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22项安全指标,40多个探头的布局,都来自这个方案。”熊驰江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