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四川在行动
-
广元市澳源体育中心。 四川省体育局供图成都市民在绿道参加骑行比赛。 成都市体育局供图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主场馆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 乐山市体育局供图
8月18日,四川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暨研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在成都举行。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14个成员单位、11个市(州)参加了此次会议,专题研究、系统部署了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工作。
近年来,在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驱动下,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正处于“加速发展期、补短攻坚期、系统提升期”三期叠加的历史阶段。四川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更高水平、富有四川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吴静贵 彭鎏
补短板 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目前,四川省已印发《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四川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省体育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各地正在积极推动“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27.3万余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7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7平方米,较2020年的1.58平方米增加了0.49平方米,增幅为31%;较2013年的0.82平方米增加了1.25平方米,增幅为152.4%。在加强行政村农民健身设施上,“十三五”以来,我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统筹补助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通过与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建设等相结合的方式,2020年底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了全覆盖。
此外,2021年以来,全省共投入中央、省级补助资金约6.14亿元,推动各地实施了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以及大型体育场馆维修改造等项目共计735个。近三年,年均投入各级资金约1亿元,补助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提供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服务,年度开放服务人次突破4000万,有效推动群众参与健身锻炼。不仅如此,省体育局还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8部门出台支持四川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十条政策”,推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增加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抓机遇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全省体育系统聚焦“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目标,担当作为、务实创新,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特别是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对标其他先进发达省份,全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为此,省体育局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一是大力推进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到2025年,将统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乡镇(街道)健身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二是打造“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到2025年,推动各市(州)本级原则上建有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公共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体育公园、1个公共游泳馆;各县(市、区)建有1个公共体育场、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体育公园,建设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或健身中心。三是不断激发市场参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完善“体育贷”等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投入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城市“金边银角”、旧厂房、仓库等潜在的土地资源,建设形式多样的健身场地设施。四是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效能。每年补助200个左右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老年人、残疾人、学生人群提供更优惠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公园建设将是我省此次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载体。据悉,根据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省体育局将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推动各地按照《四川省“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挖掘用地潜力、盘活存量资源,通过新建、改扩建或在既有公园植入健身设施等方式,形成各级各类便捷多元的体育公园,逐步构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市(州)、县(市、区)、中心镇和一般镇“四级”体育公园体系。
下一步,省体育局将持续改革创新,夯实四川体育强省建设基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和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体育强省和健康四川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