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江:“红绿”融合 朝着“一县三地”阔步前进


  • 通江县春在镇,乡村道路环绕棋子顶村聚居点,周围绿色产业成片。 付海旭 摄

      2022年7月27日,通江县两河口镇龙头寨村,村民种植的李子喜获丰收。 程聪 摄

    烟溪龙虎山茶场。 程聪 摄

    “唱歌石林”生态养生苑。杨凡 摄

      通江县新场镇,治理后的河岸滩涂上,标准化食用菌栽培大棚整齐排列,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程聪 摄

      2022年6月28日,在通江县的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加紧采摘海鲜菇。程聪 摄

      2022年1月19日,车辆行驶在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上。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的开通,为通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交通保障。 曾建飞 摄

        

    □王波 施皓文
      通江,远古巴人核心区,三千年巴茶发源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红军留下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和大量的红军石刻标语,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遗迹,让通江成为远近闻名的“露天革命博物馆”……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成就了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128个美若仙境的地下溶洞构成了亚洲最大的溶洞群,千奇百怪的石头汇聚成神奇的“唱歌石林”,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通江银耳独特的优良品质……
      处处皆景,步步入画。近年来,生态环境优良、红色资源富集的通江县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围绕“一县三地”发展定位,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红色遗存的保护开发力度,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
      截至目前,通江县已建成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各4个,荣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旅游品牌24个,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文旅产业,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及综合服务水平提升都是关键。
      近年来,通江县全面实施交通大会战,随着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米仓大道、诺水大道、通用机场等“内畅外快”大交通格局建设快速推进,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重要客源地朝发夕至将变成现实。同时,通江县还统筹各类资金103亿元,对标对表,建成高明湖生态公园、谭家河湿地公园、壁山森林公园、旅游集散中心等25个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新建改建标准化旅游厕所105座、生态停车位1.628万个,提升改造各类民宿、宾馆417家,让旅游体验不断升级。
      通过两年来的努力,通江县在综合效益、品牌建设、产业发展、服务环境等方面对标对表,合理规划,落实举措,大力改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面貌。今年上半年,该县举办“度假胜地·红色通江”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和首届四川诺水河国际溶洞节、首届四川诺水河溶洞避暑季,共接待游客434.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83亿元,同比增长7%。
      丰富的历史遗存,是红色通江的本色;旖旎秀美的山水,则成为美丽通江的底色。红绿相融两相宜,通江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正朝着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川陕苏区精神传承高地、秦巴山区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地、川东北经济区后发赶超示范地阔步前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