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圈强链 成都北部加快崛起“产业新都”


  • 蝶变的新都新颜。

    2021年1月,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无人驾驶市域A列车在成都市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下线。

      “链主”中车成都公司带动60余家轨道交通配套生产企业落户新都。

        

      2022年上半年,对地处成都北部的新都区而言,是令人鼓舞、振奋的半年,喜讯不断——
      区域发展上,新都区2021年GDP总量1001.1亿元,4月由省发展改革委公布,成为全省、成都市当年唯一迈入“千亿俱乐部”的新成员。7月,《2022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2赛迪百强区》榜单发布,新都新上榜为成都第9个全国“百强区”。
      产业筑基上,2月,投资108亿元的新都首个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中心——科成轨交航空云计算(大数据)总部基地暨数字经济产业中心(以下简称“科成云”)项目竣工,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云计算大数据总部研发基地和数据资源集聚中心。6月,投资百亿元的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开工,在西南地区打造一个国际领先的氢能装备产业集群和氢能应用生态圈。
      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新都区为产业建圈强链先进集体,“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得到认可。建圈强链,是当下成都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也是新都区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
      上半年,新都连续举行10场产业建圈强链座谈会,涉及先进制造业、食品包装、新消费、油气服务等10个行业。有“根”企业焕新动力充足,新进企业迅速扩大产业半径,新培育行业热情十足。可以说,新都正在迎来一场产业固本强基行动,成都北部加快崛起“产业新都”。
    □文弦(图片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提供)

    摸清建圈强链的内在逻辑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都即以乡镇企业、制造工业集聚发展,食品包装、机械加工、家具等产业基础扎实,成为全省闻名的工业重镇。近年来,新都区抓住各类机遇,迈向轨道交通、航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聚力集群发展,持续壮大“产业新都”。
      去年底以来,成都提出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重点围绕12个产业生态圈和20个重点产业链,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新都区发展航空产业、建圈强链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关注和认可——2018年以来,新都区围绕航天工业成飞集团释放一般产能的需求,打造“1小时配套圈”,相继启动了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三期建设,已经和正在集聚航空配套企业60余家,今年下半年将下线首台大飞机C919机头。与此同时,围绕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两大“链主”,新都大力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园,着力攻克国家“两机”难题,目前已聚集企业12家。
      “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形成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的作用,由此得以充分展现。新都提出,以中车成都公司为龙头做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从地铁生产向动车组造修拓展,力争本地配套率再提升20个百分点达到60%、年产值破80亿元。确保网通产业园二期主体竣工,力争2023年通过整合10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入园实现产值翻番,超过40亿元。
      新都区充分认识到,大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落实“企业就是一线”的理念,在产业园区规划、标准化厂房建设、上下游企业招引、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赋予“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话语权和参与度。
      新都区由此探索出了“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构建路径。同时,遵从产业发展规律,新都营建“五大生态”集聚先进资源要素,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产业生态圈。
      公共平台方面,新都着力解决“公共刚需”。围绕航空大部件加工需求,投资20亿元建设热表处理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交付中心、智能物料中心等“四中心”;引进智能制造工艺研究院、成飞共享工业云、科成云大数据存储分析服务、川能智网能源管理服务等“四平台”。
      产业基金方面,新都与各方合作,相继设立2亿元航空产业基金、30亿元空天高端装备产业基金等,组建或参股了9只产业基金,撬动资金129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5%。
      领军人才方面,新都探索“链主企业引资源+科创平台链技术+领军团队聚人才+成果转化兴产业”的新路径,实施“企业提需求、高校出人才、政府给支持”引才聚才新模式,目前已构建起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47个,拥有各类人才33.83万人。

    增强建圈强链的外部吸引力

      建圈强链,内部强化有机黏合,外部塑造吸引力,新都边干边看,一路摸索和总结好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是“把水浇在根上”“把钱用在刀刃上”“把劲使在点子上”。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这是产业集中发展的共识,围绕产业要素配套,新都区探索“精明增长”——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依托,建设标准化厂房,并全部自持、集中供给,实现从“以亩为单位供地”向“以平方米为单位供厂房”的转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近5倍,容积率由传统的1.0左右提高至2.38。
      目前,新都区竣工标准厂房入驻率100%,甚至出现企业排队等候的局面。此举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降低了企业初期投入成本,加快了项目落地投产速度,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管家”是新都区在成都率先建立的创新服务机制,是“一企一策”优质服务的代言人——结合行业主管部门“专人专岗”负责制,搭建由“产业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管家、服务专员”组成的“上门助企行动”工作专班,主动上门为企业“诊断把脉”,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去年以来,新都区将这种“企业管家”服务机制面向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对企业项目选址、用地保障、手续办理及后期运行等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今年上半年,共派出了442名企业管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链保供。上半年,新都区新增市场主体1.17万户。
      从传统的“一企一策”,延伸到“一链一策”,这是新都推进产业发展的升级版本。目前,新都已建立“链长(区领导)+链主(龙头企业)+链服(工作专班)”工作机制,“一条重点产业链一套扶持政策”。
      通过上半年召开 10场政企座谈会,新都相继出台航空、油服、医贸等“一链一策”,发布《新都区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十条(征求意见稿)》,出台“稳经济30条”政策,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收集解决207家企业474个问题,为企业兑付退税、减税降费等资金26.4亿元。
      当前,“成渝氢走廊”的版图上,新都正在集结的氢能源产业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2021年初在山西大同下线的全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标志着中国在铁路机车氢能利用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它的核心动力机组是由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制造的,而该公司是2019年5月落户新都的氢能“新锐”。
      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研氢”)是今年2月落户新都的氢能燃料研发企业,是国内知名氢能科技企业,新都是其燃料电池堆和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批量化生产基地,由该公司自主开发的一条金属极板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已经落地运行,可实现年产1000套电堆的产能。
      厚普、荣创、新研氢,新都氢能源的“三驾马车”,加上已拥有成熟储能技术的特隆美公司、下半年将加盟的希能能源油气项目,绿色低碳产业的建圈强链,将发力引领新都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新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0.4亿元,居成都市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6.3亿元,增长3.7%,其中民间投资占比67.8%,居成都第四位。年内,新都区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40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