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问政四川”和“民情”两大平台

    在深度融合中走好群众路线




  •   《加价一倍多 物业凭啥收取高价电费?》报道版面(2020年12月23日5版)。

      《企业污水频频污染田地,难道次次都是“不可抗因素”?》报道版面(2020年9月23日10版)。

        

    □四川日报全媒体民情工作室

    覆盖面
    截至2022年8月
    四川全省入驻“问政四川”平台的单位达6700余家
    参与网友诉求办理工作的单位上万家

    从领域来看
    “问政四川”入驻单位覆盖了城建、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就业、文化等生活方方面面

    从地域来看
    “问政四川”入驻单位实现四川183个县(市、区)政府部门全覆盖

    影响力
    ●问政四川共收到网友留言25.74万件
    ●四川各级职能部门已办理23.35万件问政四川网友诉求
    ●问政四川网友诉求办理率为90.71% 总体满意度达91.46%

    2020年以来——
    川报全媒体民情栏目已经推出600多篇报道
    涉及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法治建设、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数十个领域
    超八成报道反映的相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今年以来——
    “问政四川”日均收到网友求助、咨询、建议等诉求信息500条左右
    是平台创建之初留言量的20倍

    网友诉求办理率达98.82%
    较2016年提升了60个百分点

    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
      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动搭建“问政四川”和“民情”两大群众工作平台,着力构筑一座民众与职能部门良性互动的桥梁

      面对传播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局面,在践行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过程中,主流媒体有何优势?如何有所作为?
      四川日报全媒体在长期实践中深深感受到,主流媒体在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中具有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新型主流媒体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就要充分发挥这一能力,搭建好符合全媒体时代特征的群众工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党政机关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贡献媒体力量。
      实践出真知,顺应这一趋势,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动搭建了两大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平台:问政四川和民情。“问政四川”平台着力构筑民众与职能部门直接对话的桥梁,在该平台上,网友点对点地向相关部门摆问题、提建议,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网友诉求、回复网友留言,双方在直接网络对话中增进理解,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相关党政部门工作效率;“民情”则对问政四川平台上有代表性的民生问题展开采访报道,通过媒体报道助推民生问题解决,促进矛盾化解。这两大工作平台相互联动、互为支撑,形成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合力。
      媒体的有益探索,得到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2021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统筹整合四川日报“问政四川”平台等群众诉求网络渠道力量,广泛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及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推动市(州)和部门更加主动对待群众留言,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每月都会印发1期工作通报,对各地各部门受理办理情况、重点领域和热点事项等进行梳理汇总通报,晒成绩、亮排名:成都、绵阳、广安等地明确将对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遂宁市要求各级入驻单位每天登录系统认领网友留言,对回复质量、办理响应率等方面实行量化考评。
      同时,四川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在川观新闻客户端民情频道设立问题线索征集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问题线索,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线索,省委相关部门将及时跟进,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整改。
      党委政府一系列赋权、联动举措,拓展了川报全媒体“媒体+政务+服务”的探索外延,使得“问政四川”平台作为四川群众诉求反馈渠道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省政府信息公开办的统筹下,截至2022年8月,四川全省入驻“问政四川”平台的单位达6700余家,参与网友诉求办理工作的单位上万家。从领域来看,覆盖了城建、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就业、文化等生活方方面面;从地域来看,实现四川183个县(市、区)政府部门全覆盖。
      “这意味着,全省各地群众都可以方便地通过‘问政四川’平台这座网络理政桥梁,向我省各级政府部门说问题、道期盼、提建议,不仅让民声有了更有序、更多样化的传达渠道,也让各级政府部门能够更清楚、更及时了解到政策制定、实施中的实际成效与不足,真正搭建起党政部门与群众良性互动的桥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张立伟研究员说。

    一个求真务实的平台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仅要及时反映民声,更要通过主流媒体专业的深度调查,发掘现象背后的真问题,发挥好智库作用

      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工作平台,及时传递民声民情,是主流媒体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应尽之责,但绝不能止步于此。扎根于70年新闻实践,四川日报全媒体深刻认知:走好群众路线,新型主流媒体更要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势,通过专业的深度调查工作,透视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凝聚人心,充分发挥媒体智库作用,为社会治理查漏补缺。
      四川日报全媒体“民情”栏目始终高度重视深度调查报道,特别是2020年全媒体运行“民情”栏目后,四川日报每周从数千条网友留言中,精选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报纸、客户端、网站三大平台联动聚焦、深度解析,报道内容由浅及深,见微知著,往往透过对一个民生事件的关注,发掘出小事背后的真问题、实问题;通过对一个民生问题的解析、提醒、支招,促成一批类似问题化解。
      比如,四川日报全媒体曾以《加价一倍多物业凭啥收取高价电费?》为题,报道部分小区物业公司违规加收转供电费用,让个体户、商家不堪重负,叫苦不迭的问题。在报道中,记者关注的不仅是物业公司与业主间的资金纠纷,更剖析这种物业企业私自“加价”行为的实质,指出其所作所为导致了政府部门连续5次降电费的政策红利,无法惠及目标人群。小纠纷里潜藏着大隐患。最后不仅促成该小区物业退费10多万元,更引发相关部门对这一普遍性问题的重视和化解,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目标人群。
      2020年以来,四川日报全媒体已经推出600多篇民情报道,涉及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法治建设、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数十个领域。大部分报道一问世就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关注,相关问题大多也得到妥善解决。依托这些报道,四川日报全媒体“民情”栏目成为一个汇聚群众诉求、听取群众意见、凝聚群众共识、提出有益建议的社会治理平台。

    一串令人欣喜的“点赞”
      大力推进群众工作平台建设,真正起到了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社会治理的自我纠错能力,赢得群众“点赞”

      一名5年间参与过数十个“民情”选题采写的记者,在一次分享会上深情地回顾:“曾经连续几个通宵,驾车追踪肆无忌惮闯红灯的运渣车;曾经好几次在偏远的小镇、山村过夜,只为亲眼见证第一现场;曾于除夕夜在板房里陪村民过年,只为与他们一同见证重建新房的希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理念,镌刻在四川日报新闻工作者的每一次报道行动中,也折射于四川日报全媒体“问政四川”“民情”等品牌栏目的每一份实际成效中——
      目前“问政四川”日均收到网友求助、咨询、建议等诉求信息500条左右,是平台创建之初留言量的20倍。
      今年以来,网友诉求办理率达98.82%,较2016年提升了60个百分点,且相关部门办理时效基本都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群众满意度达100%。
      ……
      更让人欣喜的是,四川日报全媒体通过推进“问政”“民情”平台建设,真正起到了消除误解、增进理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自我纠错能力的作用。
      民情深度调查报道在实践中“帮忙不添乱”,推动了党政部门工作完善,增进了党政群之间的相互理解。比如:民情栏目对丹棱县某企业因频频发生污水渗漏,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困扰一事进行了报道。此报道引起了丹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纪委成立了污染事故9人调查小组,调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情得以解决后,群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说:“报道后书记县长都来查看,让我感到县上领导都很负责。”
      通过“问政四川”平台,网友也及时了解党政部门为民服务的诚挚态度、有力举措。仅2021年,我们就收到群众感谢党政部门积极作为、为民解忧的留言 1200多条。网友们说:“不得不表扬一下,政府办事效率高”“办理得非常好,非常满意”“保护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给你们点赞”……真情实感充盈其间。
      通过近年的实践,四川日报全媒体对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有两点很深的体会: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媒要敢于正视、有效互动,才能让广大群众在理性有序的话语轨道上展开讨论,才能做好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黏合剂。
      要站在建设性发声的角度,站在助力社会治理的高度,做好面向群众的新闻舆论工作。这就要求媒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关注报道的问题应是现阶段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而对于不切实际的诉求则不予以支持,通过专业媒体的专业工作,增进党政部门与民众间的理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