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简介
大胆喊出一个“包”字 为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解放思想”
-
1979年2月20日,《四川日报》关于金鱼公社的相关报道版面截图。
1979年2月20日,《四川日报》刊登《分组作业 定产定工 超产奖励——金鱼公社充分调动了社员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一文,并配发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报道旗帜鲜明地肯定金鱼公社的经验,呼吁各地重视和推广,成为川报宣传改革的第一声号角。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2022年8月底,德阳广汉市金鱼镇的沃野平畴被染成金黄,一绺绺饱满的稻穗低垂田间,静待颗粒归仓。
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省首个“国字号”粮油类现代农业产业园,金鱼镇位于其中的粮食核心区,耕地面积逾2.7万亩。
金鱼镇能将农业和粮食作为产业发展“压舱石”,助力广汉打造“天府粮仓”重要承载地,某种程度上与40多年前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息息相关;而《四川日报》这组报道,正是这场改革的见证者、记录者乃至推动者。
上世纪70年代,广汉县金鱼公社普遍存在“出工一窝蜂,下田磨洋工,产量搞不起,百姓饿肚皮”的情况。社员每人每月到手的应分粮只有二三十斤,一些困难户甚至要向国家借救济粮。
1978年,金鱼公社在全省率先推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也就是说每个组在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社员。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初始模式。
在当时这样做,是个“大问题”。把“包”字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金鱼公社在全省乃至全国“开风气之先”。从省委办公厅文件中捕捉到这一事件非同寻常的意义后,时任四川日报社副社长许川迅速派记者赵世富赴金鱼公社。经过5天的采访和写作,长篇通讯《分组作业 定产定工 超产奖励——金鱼公社充分调动了社员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和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发表在1979年2月20日的《四川日报》第三版上。
尤其是短评《不要忌讳一个“包”字》,旗帜鲜明地支持金鱼公社的实践,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展开探索,实则是通过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为改革创新吹来春风。“把一个‘包’字这么明确地作为言论文眼肯定并加以宣扬,当时全国党报只有四川日报一家。”赵世富之前接受采访时回忆。
金鱼公社把生产的主动权交还给农民的做法,经由《四川日报》报道后,开始向全省乃至全国宣传推广。然而,不同的声音很快出现,有中央权威报纸刊发“读者来信”质疑这一举措,一些地方甚至对推行金鱼公社经验的干部加以处分。
尽管面临重重阻碍,川人依然“敢为天下先”。1979年10月,四川省委发出100号文件,在全国最早提出“可以包产到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实行奖赔责任制”。到1982年底,四川农村已有近98%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迸发。
如今,位于金鱼镇上岺村的广汉市土地改革陈列馆,就珍藏着40多年前的这份《四川日报》。“实践证明,‘包产到组’是一条正确的改革之路。40多年来,金鱼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仍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推动农业生产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金鱼镇党委书记李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