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宝发声
持续为大熊猫保护鼓与呼
-
《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2021年10月13日版面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越过这块编号‘SC0001’的界碑,就进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范围。”8月26日,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风景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界碑”旁,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社会协调发展部负责人李敏杰向记者介绍,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当地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遇到猴子、羚牛、小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机会越来越多。
“国宝”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在四川。70年来,四川日报始终保持对大熊猫的高度关注,并深度参与、有力推动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重大事件,持续为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出时代声音。
率先为饥饿大熊猫发声
1983年春天,四川日报记者陈能文在采访中发现,箭竹开花了。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一旦开花就会枯死,大熊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陈能文辗转多地,历时近1个月,实地调查采访箭竹开花和大熊猫生存情况。
当年7月7日起,他采写的《竹子开花忙坏专家》《“国宝”遭灾牵动万人心》等10多篇系列报道在《四川日报》陆续刊登,引发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抢救大熊猫的热潮。
报道刊发后不久,中央就决定,由当时的林业部牵头成立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并发起全国性的抢救大熊猫倡议。198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援助下,首个大熊猫科研繁育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川成立。198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大熊猫列为世界10种濒危动植物之首。1987年,为了照顾抢运至成都的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
据统计,从1983年9月至1986年9月,全川共抢救病饿大熊猫59只,救活47只,成活率79.7%。陈能文的《“国宝”遭灾牵动万人心》也获得1984年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此后,全社会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理念、模式也不断更新。
1990年,鉴于大熊猫栖息地内箭竹长势恢复稳定,中央宣布“拯救大熊猫”行动全面结束。至2015年,四川境内野生大熊猫数量已增至1387只,栖息地面积恢复至202.7万公顷,均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50%以上。
这些重要事件,都在《四川日报》上重点呈现。
见证大熊猫国家公园诞生
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其中在四川的有46个。然而,由于相关保护管理机构政出多门、设置分散,存在规划范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一度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更高层次的保护在探索。2003年开始,四川一直在倡议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是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试点区域地跨四川、陕西、甘肃3省,其中四川试点面积占总区域七成以上。
此后,《四川日报》持续在重要版面推出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相关报道。2021年10月12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次日,《四川日报》在头版报道该消息,并在后续版面展开深度报道。
如今,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增至1864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进入新阶段。而关注、守护大熊猫,一代代四川日报记者从未缺席,并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