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用行动展示成都七医院的风采


  • 成都七医院外景。

    张瑞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杨志(右)正在做手术。

    刘鑫东询问患者情况。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这一天,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成都七医院”)天府院区里,一派节日氛围。
      一大早,在成都七医院大门前,医院党委书记敬红平和院长陈新强等领导班子成员把一束束鲜花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中,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医院发展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近年来,这座已有72年历史的医院迎来了可喜的发展,从当初的大专科小综合走向大综合强专科。这一年,医院的神经内科、胸外科、普外科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投资近7亿元、成都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天府院区三期项目提前封顶,医院确立了“十四五”发展重点,成立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
      今年,成都七医院顺利通过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正式成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医护人员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推动成都七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钟雨航 石晓 (图片由成都七医院提供)

    张瑞:把患者装在心里

      “我是一名在成都七医院新南院区胸外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张瑞等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扎实、服务态度热情……”这是今年7月19日刘女士打通成都市市长公开电话所述的内容。
      张瑞是成都七医院外科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擅长食管癌、肺癌微创手术。从医20年的他,牢记“一切为了患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攻下一个个难关。
      2013年和2015年,他两次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胸腔镜微创手术,回院后推动成都七医院胸腔镜手术实现“零”的突破,填补了该医院胸外科微创手术的空白。他主持开展了“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单微孔免管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等多项院内新技术,四级手术量常年位居医院前列。
      作为学科带头人,张瑞不断钻研,紧跟学术前沿,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5项。他带领医护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医学研究,病区普外和胸外专业在2021年均成功立项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曾有一位食管癌中晚期患者前来求医,张瑞为其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采取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两个月后,患者的手术指征达到了,张瑞立即为其进行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的情况良好。“现在每过3周,患者都要前来复诊。”张瑞说道。
      2017年,张瑞作为成都七医院对口支援医疗队队长,带队帮扶白玉县人民医院。刚到甘孜州白玉县,张瑞克服高山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头扎进提升白玉县人民医院的业务水平和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中。他带头梳理制度机制,每周在全院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夯实技能;开展远程会诊,提升业务能力;改善消毒灭菌条件,帮助白玉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乙”复审。他还带领当地同事积极开展外科手术,使手术量较往年同期增长80%。在对口支援期间,他联系协同其他支援队伍,顶风冒雪、跋山涉水,跑遍了全县16个乡镇,举办了30多场义诊,发放了2000多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资料及科普资料,惠及农牧民群众1万多人。
      “医德高尚、亲和仁爱”,这是患者送来的锦旗。而在同事们眼里,张瑞总是把患者装在心里。

    杨志:创新技术为患者服务

      “医院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打动了我,让我下决心来到成都七医院。这里是我事业的新起点,要不断创新技术为患者服务。”成都七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志这样说道。
      杨志是去年7月成都七医院引进的人才,作为血管外科的青年专家,一到医院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使医院在血管外科这个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2021年9月,医院急诊收治一位因动脉破裂导致大出血的伤者,杨志得知情况后,先告知急救人员进行包扎暂时止血,随后立即对伤者进行医学检查,在确认检查结果后迅速进行血管手术,使伤者转危为安。
      来到医院仅一年时间,杨志迅速将多项技术引入医院,在积极开展肝胆胰疾病微创诊疗的同时,大力开展血管疾病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提高了血管外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包括血管神经吻合、血管切开取栓、血管瘤切除、动脉瘤支架修复、肿瘤介入治疗等手术。
      作为血管外科医生,杨志不仅全力推动本科室的发展,还在别的科室手术需要时积极提供援助。在一次手术中,患者的肿瘤已侵占血管,给肿瘤的完全切除带来了困难,杨志守在手术台边,帮助相关科室解决手术中涉及血管的问题。“只要对患者有益,只要对医院好,我就全力去做。”杨志说道。
      在学术上,杨志不断拓展,在工作中也尽心竭力。值夜班、加班加点是常事,只要病人有需要,一个电话他就出现在病人面前。杨志还积极主动与周边医院、社区医务人员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专业技术上的难题,共同提升医疗水平。

    刘鑫东:患者的认可,就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

      与杨志一样,刘鑫东也是引进的人才。这位从湖南来到成都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仅两个月的耳鼻喉专家,一到医院便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来。成都七医院对人才非常重视,鼓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有使不完的劲儿。”刘鑫东说。
      在技术上,刘鑫东有不少“硬”货。用于治疗耳硬化症患者的耳内镜下人工镫骨植入术、耳内镜下中耳胆脂瘤切除术加鼓室成形及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术,耳硬化症患者耳内镜下镫骨撼动加人工听骨植入术等,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把高新技术运用在治疗上,让患者受益。刘鑫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医生,我现在听得比过去还清楚了!”不久前,张丽(化名)在成都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复查时,开心地对刘鑫东说道。
      张丽今年30岁,有一名5个多月大的孩子,她过去时常感到左耳有点闷堵,但未引起重视。在孩子4个月时,耳闷持续加重,并出现了耳痛和耳道流水的症状,甚至出现了左侧面瘫,这才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刘鑫东诊断为外耳道胆脂瘤,瘤体压在了她耳内的面神经上。
      “别着急,及时手术的话可以治疗,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刘鑫东安慰张丽。
      张丽入院后,刘鑫东实施了显微镜下左耳胆脂瘤切除,并用耳屏软骨重建了鼓膜,安装了人工听骨。术后,耳朵外压着绷带的张丽就可以用患耳听到声音,经过数天的治疗即康复出院,一个多月后进行定期门诊复查,她再次表示感谢。
      “太感谢你了!多亏你及时帮我做了手术!”这样的话,刘鑫东常常听到。在他看来,患者的认可,就是对医生最好的褒奖,患者开心,医生更开心。
      在成都七医院行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刘鑫东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待在成都,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患者身上,放在了钻研学术上。
      在成都七医院里,还有许许多多像张瑞、杨志、刘鑫东这样的医护人员,他们共同描绘着医院美好的未来,尽心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