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碌曲:绿色为底书写雪域高原新活力

  •     

      走进县城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用生态保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全覆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牧旅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交出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答卷。
      碌曲县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初秋,记者来到碌曲县玛艾镇红科村。
      2019年,碌曲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在红科村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场以易地搬迁、卫生整治、拆危改旧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帷幕。村子里先后新建起93套住房,并增加了篮球场、文化景观长廊、主题广场等设施。
      红科村只是碌曲县近年来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缩影。2015年以来,碌曲县累计投资约9.6亿元,共计建设9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已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惠及2.7万余人。
      沿着213国道行进,甘肃首个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牧民定居点碌曲县尕秀村很快映入眼帘。
      经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曾经是落后贫穷牧民定居点的尕秀村,2017年开始发展旅游业,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并由公司牵头兴办藏家乐,发展成为旅游明星村。数据显示,2021年,碌曲县接待游客80.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67亿元。
      牛羊数量减少,牧民收入却不减反增。这“一增一减”中藏着哪些学问?
      “以前是牛羊越养越多,草越来越少,山越来越秃,人越来越穷。”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贡保勒知回忆道,2010年前后,超载放牧致使草原逐渐退化,草畜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
      作为黄河上游水源重要涵养区之一,为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碌曲县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极大地减轻了草原生态负重。同时,创新开展“十户联产”的合作经营模式,不断调整畜牧业结构,推进传统牧业改革。
      贡保勒知的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牧民的草场、牦牛等生产资料,吸纳14名劳动力从事管理、放牧、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等工作。不同于传统的放牧方式,合作社采取舍饲、半舍饲结合的饲养方式。
      通过抱团发展,合作社养殖近700头牦牛,并以固定工资、分红等方式带动牧户增收,也让更多劳动力摆脱牛羊和草原,有了更多致富的可能。
      目前,碌曲县共有270多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5600多户农牧户增收,初步形成了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养殖标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生产设施规范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不仅是摆脱贫困之路,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碌曲,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变成一种有品格的力量,不断赋予雪域高原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文静(据新华社兰州8月25日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