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关注
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让更多三星堆珍宝重现风采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人物名片
郭汉中,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专家。30多年来共修复文物6000余件,参与了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文物修复。他和师傅杨晓邬用几近绝迹的手工活儿,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镇馆之宝重现风采。
【主要事迹】
8月17日,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一派忙碌景象。文物修复师正在清理6座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带领一帮年轻人工作的,正是郭汉中。只见他拿着竹签和毛刷,轻剔慢刷一件青铜人头像上的泥土,神情庄严。
30多年前,郭汉中自己都没想到会干文物修复这一行。1984年,考古人员到三星堆西泉坎台地进行发掘时就住在他家里。作为帮手,郭汉中每天都跟着考古人员去现场打下手,懵懵懂懂就对考古发掘产生了兴趣。此后,郭汉中便跟着考古队的老师学习修复陶器,直到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铜器急需修复人员时,便跟着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转行”。
今年54岁的郭汉中话虽不多,但脑子灵活、喜欢琢磨,虽然以前没修复过青铜器,但有修陶器的基础,很快就成了杨晓邬的得力助手。
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经过焚烧和砍砸,保存状况不好,尤其是青铜神树,出土时已断裂成200多件残件。怎么修复?郭汉中和杨晓邬用了一个笨办法——根据文物的大致形态,将树干、果实、鸟等分门别类清理,再一件件将文物断裂的茬口进行拼对……就这样,两个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让“粉碎性骨折”的神树重新“枝繁叶茂”。同样,青铜大立人出土时不仅断成两截,连底座也扭曲变形并多有缺失,而郭汉中和杨晓邬不仅让大立人“站”了起来,还把变形的底座重新矫正,细致地补色,让观众几乎看不出大立人曾经“身首异处”。
“修复文物,要有耐心,心细手细,急不得,要尊重文物。”简单的话语背后,是郭汉中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虽不是科班出身,但这些年郭汉中完全熟练掌握了文物修复中的整形、拼接、焊接、着色等环节。此外,他还注重把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摸索出塑形雕刻、黄泥石膏翻模、浇铸铜铸件等先进工艺,提高了文物修复效率,避免了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去年3月起,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中的象牙开始不断被提取。为避免糟朽的象牙在提取时发生折断,郭汉中创新采用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方式,让象牙全部安全出坑。说到下一步的文物修复工作,郭汉中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青铜神树上的龙目前缺了一条尾巴,但不久之后我们或许就能补上,因为在新发现的坑里已经发现了类似龙尾的遗物,我们期待这条龙以完整的姿态尽快出现在公众面前……”
【寄语未来】
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新出土了上万件编号文物,很多都将进行修复展出。“这些文物我一辈子也修不完了。”郭汉中感叹。他庆幸的是自己在杨晓邬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文物修复技术,未来能够一直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我希望能够修复更多三星堆的文物,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就有责任让三星堆的珍宝能够以惊艳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此外,郭汉中也希望能带好学生,有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干我们这一行不容易,工作要求高,只有更多年轻人参与,才会有更多‘医生’为文物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