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上万户居民用电
他们在隧道深处查看每一个接头
-
探访点位 成都北府河地下电缆隧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8月23日11时,陈涛和曹铎耀准时来到位于成都市北三环路辅道上的北府河隧道电缆检修人行出入口处。“要对隧道里面的整个电缆进行巡检一次,大概5公里。”陈涛说。
他们两人,是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工人。这段时间,每天都有50余名运检工人,对全成都的重要电缆进行检测。
“尤其是重载区域,天气热,空调等用电设备大量增加,让某些区域的负载比平时高出八成左右。”曹铎耀说,这样的运行状况会让电缆温度快速上升。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电缆温度和线路环流进行检测,以保障电网的正常运行。
换好工装、戴上头盔、打开手电筒和有害气体检测仪,记者与他们一起来到地下电缆隧道深处。
隧道两侧,各有3根直径10余厘米的三相电路管道。管道之间,留有1米左右宽度的人行通道。顺着通道往里走,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出现一个电缆接头。
来到第一个接头处,两人停了下来。“我们要巡检的地方,就是这里。”曹铎耀一边戴好绝缘手套,一边向记者介绍,由于单一电缆长度有限,一条大型输送电路往往由多根电缆组成。这意味着一条电路往往有10至20个接头,而接头是整个电路最薄弱的地方。“我所遇到的温度过高情况,问题都出在接头上。”
每一接头处,他们都需停下,对其进行检测。
陈涛拿出红外测温仪,显示当前温度26.8摄氏度;曹铎耀则戴着绝缘手套,拿起环流测试仪,绕着标注着A、B、C的3根电线进行测试。“都在正常范围内。”
虽然整个操作过程看起来简单,但他们一点也不马虎。比如,环流测试的过程,曹铎耀就进行了3次。“如果出现过大的波动,就需要重新测试,确保数据准确。”
不敢马虎是有原因的——这条线路名为国家电网“110千伏河辰线”,它承载着九里堤片区上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其实每个接头处都装有监测仪器,对温度和线路环流进行实时监测。人工巡检的目的,就是再多一份保障,确保万无一失。”陈涛说,当下用电形势严峻,电网的安全运行就显得更为重要。他们所检测出的数据,将被传至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与现场安装的固定检测仪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就要返回进行核校,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并进行纠正。”
巡检过程中,他们胸前挂着的有害气体检测仪一直“嗡嗡”作响,让记者有些紧张。这个仪器显示屏被分为4格,分别显示一氧化碳、可燃气体、硫化氢、氧气的数据。“这是正常的,气体需要不断进出这个设备,就会发出声响。”陈涛说,如果发现有毒气体,设备会直接报警,它是安全巡检的“护盾”,必须随身携带。
谈话间,大家又来到下一个接头处。两人戴好手套、拿出设备,再次重复之前的工作。走走停停,仔细巡检,行进速度并不快。“5公里巡检路程,差不多就是我们一整天的工作量。”曹铎耀说。
这样不断地重复工作,会不会觉得很枯燥?“会,但一想到上万户居民的用电保障在我们手里,就会觉得很骄傲,工作起来又有劲了。”陈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