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市州观察·德阳
-
·图片新闻
定位为德阳高质量发展核心承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功能区——
德阳城西,“公园新城”拔节生长
-
图为天府大道北延线(长江路—宝成线)改造提升工程所在路段。天府旌城管委会供图
8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德阳城西的天府旌城直管区,车水马龙、塔吊成林,处处是火热的建设场景。而在三年前,这里还被称为“被遗忘的城西”——过去10余年,“南进北拓”都是德阳主城区“生长”的主要方向。
2019年8月,为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贯彻落实省委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部署,德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在城西建设一座公园新城。天府旌城因此而生。
这座新城规划面积约168.7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面积为70平方公里,以天府大道北延线为城市中轴,被定位为德阳高质量发展核心承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功能区。
“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立新城”。三年过去,天府旌城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记者走进新城,探寻答案。
□周玉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凘源
“一城山水半城园”
公园城市景观呼之欲出
在位于石亭江边的天府旌城公园城市2号展厅中,电子幕墙、裸眼3D、沉浸式互动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向来客直观展示天府旌城的区位优势、发展成就以及未来愿景。
在展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一艘“游船”,“沉浸式游览”天府旌城未来的城市风光。光影变幻之间,碧波荡漾的河面上鸥鸟成群、游船如梭;河两岸树木成林、鲜花似锦;沿岸的城市楼群间,“旌城塔”高高耸立,划出优美的湖景天际线……
眼前虚拟的图景如何变成现实?站在展厅外远眺,正在施工建设的天府大道北延线如一道长虹向远处舒展,大桥下石亭江缓缓南流。“天府旌城正以石亭江为蓝底,打造8600亩的生态湿地,构筑城市核心景观。”天府旌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就像旌湖之于主城区,未来沿石亭江两岸而建的生态湿地公园,将成为新城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
湿地公园附近,天府大道北延线(长江路—宝成线)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已经建成的300米示范段,双向十二车道的柏油路宽阔平整。车道两侧乌桕、香樟、蓝花楹、樱花等园林植物错落有致,草坪中的彩色塑胶人行道蜿蜒曲折,处处彰显着公园城市的“街道美学”。据该工程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全长6.06公里,是天府大道北延线进入主城区的衔接路段,“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公园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
根据规划,天府旌城将在168.7平方公里全域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未来城市蓝绿空间占比将达70%,人均公园绿地18平方米。目前,石亭江边北天府公园示范区项目、天府大道北延线(长江路—宝成线)改造提升工程已先行示范,“一城山水半城园”的独特公园城市景观呼之欲出。
“七分城,三分产”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显
以“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功能区”建设为目标,首批入驻者已在新城中开始耕耘。
在刚入驻天府旌城科创港不久的四川费米光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新产品的设计研发。“计划年底产品上市。”该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娟说,项目去年7月才落地,孵化建设速度如此之快,离不开天府旌城管委会对企业的重视,“不仅为企业配备项目秘书,提供‘保姆式’服务,还提供了政策扶持资金。”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园区内诸多企业的共同感受。“政策支持给力,政务服务便捷高效,为企业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天府旌城电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尧说,公司今年5月入驻园区,主要从事智慧医疗、智慧通信、智能制造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收集,预计今年之内产品落地。”
当前,天府旌城正按照“七分城,三分产”的布局,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构建以区域性总部经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金融、生命科学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引进10余家投资5个亿或以上、总产值近400亿的工业项目。”天府旌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科创走廊,天府旌城将聚焦创新研发、技术交易、孵化加速、人才培养、科技金融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形成支持德阳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制造强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