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4小时车 只为在川报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
□黄世海
在川观新闻上读到“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启事”,我翻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剪贴本,细数在川报上发表的作品,竟有70余篇,这个数字或许与《四川日报》走过70个春秋算是一个“不谋而合”吧!看着手中发黄的剪贴本,30多年前,我在崇庆县(今崇州市)驻军某部任报道员的往事,一一从脑海里浮现出来。
1985年9月的一天,我部向当地中学赠送了一台24英寸的彩电。当即我写了题为《赠送彩电帮助教学》的消息,以电报的形式发往四川日报社。没想到,下午2点过,政治处吴干事到训练场让我去接电话,说是四川日报编辑部打来的。我跟着他气喘吁吁跑到机关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你是黄世海吗?你写的这篇消息,因没有你们部队的公章,情况是否属实?我们拟采用在明天《四川日报》‘天府快讯’栏目上。”我听后,立即回答:“是的,绝对属实,因为是在邮局发的加急电报,没法盖章,是经过部队政治机关审核过的,谢谢!”待对方挂断电话后,我才想起,忘了问编辑姓什么,叫什么名,心里既懊悔又兴奋。
这是一名士兵第一次接到省级报刊编辑打来的电话。当晚,我几乎是一夜未睡。为了早日见到有自己文章的报纸,我决定第二天赶到成都。天亮后,起床号一响,我便到宣传股长那里请了假,吃过早饭便出发去成都。上世纪80年代,交通十分不便,从崇庆县到成都要坐4个多小时的客车,到了成都后,还要转公交车才能到达红星路上的四川日报社。中午12点过,我赶到川报大门阅报栏前,在当天的《四川日报》第一版右下角的“天府快讯”栏目中看到了署有自己名字的报道,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我却一口气读了好几遍,那个兴奋劲,难以言表。我在阅报栏前足足看了一个小时,待心情平静后,才去红星路口的报亭买了3份川报,就急着赶到青羊宫汽车站买返程票往回赶。回到部队时,晚饭早就开过了,这时才想起自己连中午饭也没有顾得上吃。当年底,由于我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成绩突出,部队给我记了三等功,并提升我为新闻干事。
自从第一次在《四川日报》上发表稿件后,我就经常为川报写稿。几年下来,我在《四川日报》“警世微言”“一家之言”“周末漫谈”“巴蜀小议”“世风点评”“修养漫笔”“放言录”以及“原上草”等10多个栏目发表过稿件。随着发稿数量的增多,我也认识了川报许多编辑同志,像袁老师、伍老师、尹老师等几位老编辑,他们时常邀我到报社,给我讲写作技巧,有时还把我的原稿与他们编过的稿件进行对比,可以说是手把手地对我进行指导。后来,我工作面更广了,眼界更宽阔了,就以写小言论为主,先后写了《莫把奖励当救济》《荣誉当珍重》《汇报不能掺水份》《“跑热门”与“走冷门”》等40多篇小言论在“巴蜀小议”栏目上发表,褒扬美善,鞭挞丑恶,配上美编幽默有趣的插图,使人过目难忘。我有好几篇言论还获得过“巴蜀小议”优秀征文奖,诗歌作品《大三峡》获得第八届(1997年度)四川日报文学奖等。
在我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四川日报》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在《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要向《四川日报》的编辑老师们道一声:谢谢你们!祝《四川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