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撰成21万字著作 这本书为印章史研究“开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由西泠印社社员、西蜀印社社长曾杲耗时5年撰写的《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一书,日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近年来,曾杲一边从事金属印章创作实践,一边对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加以深入研究,在两个领域都收获颇丰。
金属印章有何意义?著名书法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慰祖说,中国历代印章,在文人篆刻出现之前,金属是主要载体;在文人篆刻出现以后,金属铸造印章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在实际使用中更具体化,范围更细。
《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便聚焦这一主题,重点考察印章材料、制造手段、使用方法、典章制度等内容,为印章史、篆刻史研究“开新”。
由“艺”入“学”
5年读完四五百万字资料
撰写《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一书,最初缘起于曾杲的篆刻艺术实践。
曾杲介绍,今天几乎所有的篆刻启蒙书,都会言明汉印多是铸造而成,于是他便想恢复这种“铸造印章”的制作模式。经过几年探索,曾杲创作出一大批金属印章,还“复原”了隋唐时期的“蟠条印”工艺,获得印坛专家学者好评。
在此过程中,曾杲查阅了大量资料,实质上已经开始了印章史的学术研究。
“从实践本身而言,算是成功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曾杲说,对于印章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篆刻家、古文字学家等群体,前者主要关注美学构成,后者则从文字入手,对于印章整体流变的研究有所欠缺。
一边研读,一边实践,曾杲逐渐有了写作一本书的冲动。从落下第一个字到全书完结,前后花了5年时间。这期间,他一共读了四五百万字的资料:《二十四史》中相关的《舆服志》《礼仪志》《百官志》,从《四库全书》刻本中的相关文献记载到近年出版的印学著作,还有70多篇各类论文。
曾杲说,选定这一主题,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之相关外,还源于中国古代印章、篆刻发展的实际。在元末以前,绝大多数印章都是金属材质;元末之后,石质印章才在文人中逐渐普及。“材质与印章的制作方式直接相关,当以创作(制造)手段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印章进行研究时,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出现。”
打破藩篱
构建印章历史流变整体图景
《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以21万字的篇幅,梳理了中国古代金属印章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
在孙慰祖看来,该书打破了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藩篱,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以构成印章的材料入手,运用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历代印章的形制、制作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构建了关于印章在历史中流变的整体图景。
《中国古代金属印章史》涉及以往印章史研究难以触碰的一些区域,其中不少内容与汉印有关。曾杲介绍,汉印是印学中最重要的存在,也是篆刻领域的标杆,自元代以来就成为篆刻审美的范本,最终促成了今天篆刻的面貌。不过,目前对汉印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也给篆刻创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例如,很多艺术学研究者和篆刻家,都判断“铸造”是汉印主要的制作手段。然而曾杲发现,汉代史籍中述及印章时,通常采用“刻印”的表述,基本没有“铸造”一说。结合史籍中关于汉印颁发、使用的记载,曾杲认为,当时的官印应为预先成批铸出印胚,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取用,经过一系列程序由印工运刀刻成。
为了佐证观点,曾杲还展示了日本岩手县立博物馆收藏的汉印,其线条笔画中可见“V”形、锐角、弧度等痕迹,这些都明显为刻制形成。
在书中,曾杲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例如认为古玺汉印作为身份凭证用以“出示”,或许才是主要的使用方式,而非传统观点主张的“主要用于钤盖封泥”。他还详细讨论了印章从朱文到白文的变迁历程,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对于每个时期印章的使用、管理、制造等相关机构、方法,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