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影响下 为何依然“一票难求”?
-
□李婷
8月11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为了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都近八成观众不愿意退票。”原来,7月中旬《只此青绿》来成都巡演,因受疫情影响,临时取消了部分场次。主办方承诺,取消的场次将在以后为观众对应安排弥补,不过档期未定,但大多数持票观众还是选择不退票,愿等“青绿”归来。
同样是《只此青绿》导演韩真和周莉亚的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8月19日第三次在成都演出,票房依然火爆,开演前两周,晚场已售罄,这样的市场业绩令业内刮目相看。这个暑期同样令人羡慕的,还有7月底在成都上演的舞剧《醒·狮》,创造了线上1元售票,仅30个小时突破340万人次观看的“破圈佳绩”,显示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疫情等不利条件影响下,为什么依然会有文艺作品逆势而上,一票难求?
这足以说明,好作品是可以突破时空、行业环境等客观因素,获得市场和口碑的。观众并不是没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而是愿意为演出市场的优秀作品买单。
首先,这些优秀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真诚地用当下的创新表达,打破专业审美与大众审美的壁垒,不低估观众审美。以《只此青绿》为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主创团队保持着敬畏心,联合出品方故宫博物院全程把关,让题材专业经得起业内的考验,同时引入“展卷人”的现代视角,将“青绿”这一意象拟人化,把观众与宋代国宝文物的距离,创新转化为修复《千里江山图》的文博工作者与《千里江山图》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之间的故事,让静态遥远的文物题材有了故事,有了当下的共鸣。
反观目前市面上,有不少舞台作品,沉浸在自己的专业小圈子里,选材肤浅老旧,表达僵化晦涩,思想内涵空洞,用矫揉造作的情绪带动叙事,糊弄观众审美,往往演给相关评审专家和圈内人士看完后,就匆匆收场,很难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另一方面,有的市场剧目,宣传篇幅与架势拉到“满格”,邀请流量明星加盟,但剧目本身的品质、演员实力难尽人意,就算是吸引了感兴趣的朋友走进剧场,也会变成“一锤子买卖”,很难形成持续性的有效消费力。
其次,这些作品的价格都体现了惠民性。舞剧《醒·狮》1元票价,了解这部舞剧品质的观众深知“物超所值”,愿意成为它的“自来水”,在社交平台宣传呐喊,而对这部舞剧不了解的朋友,也认为1元的票价足够划算,愿意用开放的心态去尝试去接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虽然一票难求,但没有“店大欺客”,在票价上保持了亲民性,结合惠民等政策补贴,能让文艺爱好者欣然掏钱。
此外,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破圈,还在于主创迎难而上,愿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作为、锐意进取。面对困难,不少作品选择精彩片段,借助抖音、微信等传播,突出重围。也有的作品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采取联合出品的形式,借助文旅企业的市场推广活力等,让创演团队专注于内容,呈现优秀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谁不愿意用真金白银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