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检员周钰:

    一双“照相机”式眼睛 确保上亿瓶血液制品无一漏检


  • 周钰在工作中。


        

      7月27日,成都高新西区的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血液制品灯检室内,灯检员周钰正对着照度约2500勒克斯(光线强弱的计量单位,1勒克斯的光量相当于一根蜡烛的发光量)的灯箱监测药品。这项工作需要她手持药剂瓶轻轻旋转一下,然后分别对着黑色、白色的背景板,观看药剂瓶内是否含有纤毛、玻璃屑或者蛋白质颗粒等杂质,在目检完成后,周钰还要轻轻向右旋转一下瓶口,以判断瓶盖是否严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宇 文/图

    32年专注一项工作,从未失误
      1990年10月,职高毕业的周钰进入原成都蜀阳制药厂工作。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周钰一开始并不是灯检员,而是被分配到包装室做药品包装员。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了解到包装室有个灯检的岗位,但是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视力。周钰去做了体检,并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血制品中专班,经过培训,周钰成功来到自己喜欢的岗位。
      “第一次摇的时候,看到满瓶都是泡泡,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外人看来,灯检这项工作毫无技术含量,周钰却学习了很长时间。“首先摇的手法很重要,摇重了就全是泡泡,摇轻了没得旋涡,也看不到杂质。”除了摇晃手法,周钰还要学习分辨杂质的样态,“蛋白质颗粒是实心的,状态是悬浮状,泡泡是空心的,状态是上浮状。”
      刚开始灯检时,由于制药厂的生产设备落后,不合格产品居高不下。面对这一难题,周钰通过刻苦钻研,带领灯检团队将灯检这项普通的工作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我就把自己的工作心得写出来。”周钰带领团队将所有不合格产品进行分类筛查,并对照国家、行业标准反复进行成千上万次对比分析,对传统灯检方法和灯检仪进行技术革新,建立灯检内控体系,编写了灯检操作技术规程。
      “年轻的时候还是有点动摇,甚至想过去日化厂上班,但是一想到不合格的药品如果流入市场,就会给病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给公司带来损失,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慢慢地,周钰也逐渐找到了自己这项“无聊”工作的意义。她说服自己要专心工作,把关好自己手里的每一瓶药品。就这样,周钰一干,就坚持了32年,“上亿瓶药品,无一漏检。”

    眼睛就是宝贝,工作无可替代
      灯检室的东边就是周钰曾经工作过的包装室,工作人员把灯检完成的药品放在流水线的入口处,药品就随着履带和机械臂向前行进,三四分钟之后,一瓶药品就完成了自动的登记、信息标示和打包。现代化的设备让很多劳动力密集型的工种逐渐消失,唯有灯检这个环节,还需要人工完成。
      “一个装药的瓶子从厂家出来要经过包括运输在内的很多环节,渗入杂质是无法避免的。”在谈到为什么需要灯检时,周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高科技手段能否代替人工灯检呢?周钰认为,现阶段依然无法完成,“我们也尝试过用相机去判断杂质,我们把产品拿到灯检机厂家去测试,但是现阶段确实无法对这种复杂的东西做到百分之百不漏检。”
      在给记者演示灯检的过程中,周钰发现了一瓶不合格产品,她指着药品瓶塞处的一个针尖大的紫色小点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杂质,它在胶塞上,如果是使用灯检机,那么这个产品肯定会漏检。”全球血液制品行业至今仍未有一家公司完全应用自动灯检设备。因此,以周钰为首的灯检团队始终是企业、行业无法替代的“照相机”。
      极强的责任心和耐得住寂寞的性格只是灯检员胜任工作岗位的“充分条件”,另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极高的裸视能力。今年50岁的周钰,视力依然保持5.1和5.2,周钰所在的工作单位,也非常重视她的这双眼睛,工会会发放叶黄素等保健品,并且逐渐减轻灯检员的工作强度。周钰也为保护视力做了巨大的牺牲,“除了打电话,我几乎不看手机,也不看电视,新闻就是听。”
      “从内心说,随着科技发展,我觉得这份工作迟早还是会被机器替代。”虽然对职业前景有了“会被替代”的直观判断,但周钰却并不悲观。“我觉得在一个岗位上一天就要热爱一天,负责一天。”在周钰看来,工作岗位被替代可能无法避免,但是只要有“干一行专一行”工匠精神,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人物名片
    周钰
      1972年出生,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灯检员,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秉承“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把满腔的热情和智慧献给所热爱的工作,从事灯检工作32年,凭借执着坚守、潜心工作、追求极致、勇于创新的精神,以超群的意志品格,把灯检工作做到了极致,获得2019年“成都工匠”,2020年“四川省劳模”荣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