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响高原“牧”歌 甘孜牧区群众迈步幸福新生活


  • 石渠县草原牦牛成群。根呷 摄

    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校园一角。 曾蓝 摄

    德格达吉牧场。 德格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日的甘孜高原牧区,绿草如茵,远远望去,云彩掠过之处,牛羊漫步其间,惬意悠然。时间仿佛从未改变这里,但深入其间就会发现,这片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巨变——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农业项目创建名单;科学优化调整校点布局,推进边远农牧区集中办学;打造牧区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启绿色草原治理新机制探索之路……可喜的变化样样看得见、摸得着。
      这里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是川西北牧区的主体部分,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市)中,有9个牧区县,其余为半牧区县(市)。这里拥有独具高原特色的畜禽资源,饲养有牦牛、藏绵羊等草食家畜10余种,是四川省发展特色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7月28日—29日,甘孜州迎来我省近年来第一个全方位聚焦甘孜牧区、全过程研讨举措、全领域推进工作的专题牧区工作会。在加快融入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加快牧区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深入推进牧区治理,加速提升牧区群众生活质量,甘孜州蹄疾而步稳。□洛绒尼玛 曾蓝

    以立足资源禀赋为基础 写好高原特色牧业“大文章”
      牦牛是我国具有全球垄断地位的珍稀特有资源,中国牦牛占全世界牦牛总量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而甘孜州是全国牦牛生产的重要牧区。
      作为甘孜州纯牧业县之一的理塘县,牦牛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午后的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阳光明媚。在现代化牦牛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开着卡车,装运牦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靠天放牧’,依托现代化养殖技术,让牦牛四季都可出栏。”基地负责人付强说。
      甘孜州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开展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四川牧区牦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草原牧民持续增收。2021年10月,甘孜州召开专题会议,对甘孜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行研究落实。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牦牛特色产业革新式发展,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怎样肩负振兴“川牦牛”的重大使命?甘孜州着重解决越冬草料、建设保种繁育基地、推行科学养殖、建设现代化市场流通和品牌体系。
      九龙牦牛是《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牦牛地方品种排名之首的畜禽,是横断高山型牦牛的地方良种。该品种遗传性能稳定,备受各地牧民青睐,已多次被引进改良牦牛品种。
      为健全牦牛良种繁育体系,优化种畜品质,提高种畜良种化率,2017年九龙县成立草坪子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牧繁农育试验示范。合作社运用牦牛“4218”养殖模式,即一头4岁200公斤牦牛,在农区圈养100天,可增重80公斤。
      近年来,随着甘孜州大力促进牦牛良种繁育、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良种覆盖等措施,牦牛改良换种、生产性能有所提高。目前,白玉县昌台牦牛保种繁育基地已经建成,计划到2024年,甘孜州将实施牦牛良繁基地建设项目3项,建设昌台牦牛核心养殖场1个,组建核心群330头;建设扩繁场4个,组建扩繁群1320头,形成年供种能力300头以上,优良品种广泛推广到生产牧区。目前,九龙牦牛、昌台牦牛等已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如今,甘孜州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位于炉霍县城郊的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厂房里,一袋袋奶渣不断通过传输带从地面运到“山顶”,被工人整齐地码放在最高一层。
      近年来,炉霍县以牦牛奶渣为原料,加工生产牦牛酪蛋白系列产品,广泛运用到食品饮料、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等领域。“这些奶渣以前吃不完只有作为‘废料’扔掉,现在可值钱了。”在现场忙着搬运的宗麦乡牧民华登笑着说。
      酪蛋白加工园区,建设以酪蛋白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园区,是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加工环节的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企业已拥有日产1.6吨高纯度酪蛋白的生产能力,到2024年,仅优质酪蛋白一项,年产值就有望突破6500万元,可带动更多当地牧民增收。”炉霍县经信商务局副局长陈鑫杨信心十足。
      据了解,甘孜州按照扶龙头、育主体、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路径,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牦牛产业体系建设,现已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21家,成功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品牌,甘孜康巴拉、理塘高城鹏飞、香巴拉、康定情歌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2021年末,甘孜全州牦牛肉产量达5.64万吨、奶产量达11.23万吨,21家龙头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3亿元。

    以惠一方民生为目的守好牧区教育医疗“大防线”
      7月24日一早,家住甘孜县大德乡章龙村的扎西尼玛就准备好了糌粑、酥油茶,同时也计划好了当天的放牧行程。
      几年前,扎西尼玛一家五口住在甘孜县偏远牧区,家里还有几十头牲畜。后来,为了让孩子上学更方便,扎西尼玛全家搬到县城居住。但问题随之而来,“刚搬到县城,我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牛羊和草场,县上到牧场距离远,我不能天天来回跑,又要照顾孩子。”扎西尼玛坦言,那段时间每晚都睡不好觉。
      不久,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传来好消息——为改变牧区教育现状,让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2017年,甘孜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现代化公办小学——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2019年8月,该校全面竣工。同年9月17日,该校迎来开校典礼,首批1700余名牧区孩子走进崭新的校园。学校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20453.28平方米,有教学用房、办公大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食堂以及标准化运动场,2幢宿舍楼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住宿。
      “现在,我家孩子在学校寄宿,我不用担心接送孩子和放牧冲突了!”扎西尼玛高兴地说。
      在甘孜州,像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共有57所,为牧区乃至全州打赢“义务教育有保障”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了,“看病难”的痛点随着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也迎刃而解。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长期以来困扰着川西高原的部分群众。为有效遏制包虫病,2015年11月,石渠县全面打响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2018年至2020年,包虫病新病人检出率连续3年为零。2020年8月,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2021年甘孜州启动第二轮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决定再用5年时间巩固拓展攻坚成果。
      “启动第二轮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以来,确保筛查覆盖全县22个乡(镇)常住人口,并对以前患病的患者持续开展随访管理,治愈患者31名。”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肖通光介绍,石渠县对发现的包虫病患者全面实施免费内科治疗,对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及时转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色达县,7台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日前开进了海拔4200米的大章乡。车内各种便携式检查设备,包括彩超、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尿液分析仪……像是小型“体检中心”,引得当地牧民纷纷前来检查。
      “谢谢!真心感谢门巴(医生)来到高海拔草原,为我们免费看病。”大章乡嘎志玛一村的郎吉说。
      6月下旬起,色达县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力量送医送药下乡,开展肺结核病、妇科病、包虫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全面筛查、治疗,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偏远的大章乡只是‘首发站’,我们陆续会在其他地区开展送医药下乡。”色达县人民医院院长黄春俊说。
      近年来,甘孜州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发放民生保障资金36.6亿元;调整优化学校87所,所有县(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教育信息化成为全国边远民族地区典范。同时,健康甘孜行动深入实施,组建医联体34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二乙以上标准。

    以依法治州为保障 激活牧区社会治理“新动能”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家园,是甘孜各族群众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在甘孜州,以往牧民群众因受地域限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如何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促进牧区繁荣稳定?
      建立特色规章制度,是甘孜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探索。
      日前,石渠县起坞乡格托村一村民进行电焊加工,将加工材料堆放在村民来往的街道上,村规民约监督员尔金发现后,第一时间对该村民进行督促。
      “建材堆放在公共活动场所,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有安全隐患,你的行为违反了村规民约,请尽快整改。”当天下午,该村民便将堆放在村公共活动场所的建材进行了清理。
      如果说村规民约是石渠县起坞乡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积分管理则是理塘县上木拉乡创新的特色治理品牌。
      “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搞好家庭卫生,都可以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上木拉乡红龙村村民卓玛泽仁对规则十分熟悉。
      上木拉乡把全乡群众纳入积分管理,每户设置基础分100分。对积极参加义务投工投劳、“农牧民夜校”、环境卫生整治等,以及被评为先进个人、模范家庭的村民,按户进行加分。每户积分超过100分后,超过部分可兑换等值的物品。对有违法犯罪、不讲诚信,损坏公共设施、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村民,按不同标准进行减分。
      “积分制实行虽不久,但已初见成效。村民的卫生习惯在变好,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在增强。”上木拉乡旺达村党支部书记降央邓珠表示,村里还将细化完善积分制。
      积极推进牧区社会治理,化解边界矛盾问题,也是甘孜州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感谢兄弟谢棍!要不是他,我的牦牛就跑远了。”不久前,青海省达日县下红科乡达孜村村民东呷家的牦牛受惊跑出了牛圈,邻近的四川省色达县泥朵镇拉加村村民谢棍刚好遇见,他协助东呷将牦牛“安抚”归圈。
      这样的邻里互助,在当地已是常态。甘孜州西北西南与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接壤,难免产生边界矛盾问题,全州积极开展与毗邻省界、州界、县界的乡村对接交流,成立联合党支部,召开边界联席会、座谈会和组织生活会,签订和谐边界协议,及时调查处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除此之外,甘孜州还启动了“咔哒时间”,通过应急调频广播,将村与村联系起来,把党中央、省委、州委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同时,积极引导全州农牧民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让团结根基越扎越紧、团结果实越结越大。
      目前,甘孜正全力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五治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甘孜州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持生态立州,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道坞湿地公园被称作“道孚县城之肾”,河畅、水净、景美。夏日里,湿地倒映着蓝天白云,霞光湖水、候鸟徙居,三五成群的市民和游客,来来往往地穿梭在公园小道上。
      这与曾经的道坞湿地形成鲜明对比。以前,道坞湿地经常有垃圾,产生污水,甚至发臭,当地群众避之不及。2018年,道孚县对道坞湿地进行全面恢复建设,种树栽花、去污除臭、修道凿渠……曾经的臭水塘变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道孚旅游名片之一。
      同样大变身的公园是甘孜县雅砻林卡省级湿地公园。走进湿地公园,蓝天白云映在湖面,水绕山、山傍水,成群的水鸟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据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砂石料场,因过度开采,一到雨季就会发大水,水土流失严重,还存在安全隐患。2017年以来,甘孜县在这片区域实施了雅砻湿地一期、二期和珠牧圣湖建设,原本的砂石料场变成了山美水美的休闲旅游公园。
      同样的转变也在色达发生。在该县的洛若金矿区,以往坑坑洼洼。去年以来,废旧矿区植被平均增高15厘米,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为不断探索牧旅融合发展道路,我们在洛若金矿区恢复植被770亩土地,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以及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等高产牧草,并配套建设了步游栈道和观景台。”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郅忠云介绍,如今,这里蜕变成了一片斑斓景色。
      而在德格,群众最大的感受是“生态好了”。“在德格,经常偶遇小动物。”村民则翁拉姆高兴地介绍,“现在的河流、湿地、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小动物也喜欢在周边区域安家。”
      近年来,甘孜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用大手笔推进绿色生态修复,如今全州湿地面积占全省42%。石渠县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地面积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甘孜州实施川西北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3.29万亩、沙化治理5.33万亩、退化草地治理199万亩,全州草地综合覆盖率达80%以上……
      如今的甘孜州牧区,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