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地下,半世刑侦,“最拼教授”周应德:

    “愿为千里骥,绝足任驱驰”






  •     

    著 名 法 学 家 / 现 代 刑 事 侦 查 学 开 创 者 和 奠 基 人
      7月14日,成都东郊殡仪馆。我国著名法学家、现代刑事侦查学开创者和奠基人、四川大学教授周应德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两天前,法学界传来一个悲痛的消息:四川大学周应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101岁。
      周应德创办了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刑事侦查专业;主编全国法学系统教材《犯罪侦查学》;创建高等院校第一个“司法鉴定中心”……时至今日,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依然将他的著作视为珍宝。
      周应德的得意门生、四川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唐磊对周老的评价:“他的一生,活出了长度、宽度和高度。”周老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记者采访了他的多位学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寰
    1 投身革命
    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十年
      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教育近代化的地方实践》一书中,记载了周应德的人生成长经历。
      1921年,周应德出生在重庆南川一个书香世家、革命世家,父母对三个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1938年,周应德考上了重庆联中,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1939年,年仅18岁的周应德在联中地下特别支部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写下了入党矢志诗:“滚滚长江水,沉沉念黔黎。世途多艰阻,豺狼横路衢。愿为双飞翼,奋翮凌天梯。愿为千里骥,绝足任驱驰。慧剑操我手,斩绝家累时。”此后,周应德考上朝阳大学法律系。在校期间,他借助活跃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宣传进步思想,迅速成为朝阳大学学运工作的重要力量。
      在朝阳大学的4年时光里,法学学习塑造了周应德一生的法学情怀与学术风骨。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应德奋战在法学教育前线。用他在回忆录里的话来说:“我在朝阳大学度过的这段青葱岁月,奠定了我后半生法学生涯和事业基础。”
      毕业后,周应德到江津女中教书。1947年,他在组织安排下又回到重庆,继续参加革命,斗争形势十分严峻。1949年,周应德被安排到永川,以法院首席检察官的身份作掩护。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永川。全城红旗飘扬,鞭炮连天。地下工作十年的周应德以全新的身份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周应德就职于永川接管委员会,分工接管司法系统工作。“从今天起,我代表人民政府接管法院、检察院、监狱、看守所。”众人一片惊讶,同时留下了(永川法院)大印左手交右手的佳话。
    2 重构学科理论
    为刑事侦查贡献毕生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法学专业也是如此,旧法已废,新法未立。大专院校教授刑法只讲刑事政策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1953年,时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审判员的周应德,到西南政法学院培训班学习后,被学校“截留”下来,教授刑法课程。
      197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征求西南政法学院的意见,要求每年为公安部代培刑侦本科生100名。时任西政刑侦教研室主任的周应德被委以重任,由他和另外一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专业名称定为“刑事侦查”,确定当年招生。1979年,周应德在西南政法学院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刑事侦查专业。时至今日,第一批刑侦专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法律、刑侦界的中流砥柱。
      作为法律专业的一门课程,要将刑事侦查发展为一个专业,重新构筑学科理论体系摆在周应德的面前。早在1963年,周应德就领衔编写了《刑事侦查学教学提纲》,首次系统提出了刑事侦查学的研究对象、体系、任务、研究方法和原则,奠定了刑事侦查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当然,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刑事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周应德参与重庆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案情分析和对策研究,搜集了大量教学案例和素材,为刑事侦查教学奠定了基础。当时,刑侦学的教师们课时松一点,就到刑侦部门实习,参与破案,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十大城市的公安局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基地,大家互通破案经验、交换案例。案例积累多了,周应德再度领衔编写了杀人、盗窃、诈骗三个案例专辑。作为刑侦辅助教材由公安部出版,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教育部批准西南政法学院使用15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在教育部专家小组的评估中,周应德力主用150万美元的贷款与司法部400万元的配套资金,筹建一所一流水平的司法鉴定中心,集教学、科研、鉴定三位一体,引进一批科研人员,建立11个实验室。1986年,以刑事侦查实验室为前身享有司法技术鉴定权的全国首个司法鉴定中心宣告成立。
      1984年,四川大学启动恢复重建法律系。学校力邀周应德教授到川大任教。他拒绝了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邀请,于第二年调入四川大学法律系,推动重建川大法学教育。拥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周应德成为建系初期的中坚力量。
    3 高瞻远瞩
    坚持走“物证技术”这条路
      1988年,周应德在四川大学招收第一届“物证技术鉴定”方向研究生,竞争十分激烈。曾担任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彼时本科就读川大物理系光电专业的黄河,有幸成为周老的“开门弟子”。黄河说,周老要求“物证技术鉴定”的研究生,必须有物理化学知识背景,因为这样有助于分析犯罪现场提取到的物证。“我很幸运能够成为周老的学生,满足了我对刑事侦查的兴趣。”黄河说,他至今对周老的教诲记忆犹新,周老告诉学生,中国公安一定要走“物证技术”这条路。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有远见的,比如“天网工程”的使用,让盗窃犯罪大量减少。
      周老非常强调物证技术鉴定对证据的支持。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就提出与四川大学“理化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黄河说,他所做的一项研究,就是利用电子显微镜判断毛发。比如在一个案发现场提取到一根毛发,到底是人的,还是动物的;是男性的,还是女性的;是犯罪嫌疑人的,还是受害人的……当时中国还不具备DNA技术鉴定,他们的研究为公安侦破案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黄河说,周老的学术思想,为他之后从事侦查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至今让黄河记忆深刻的一起交通肇事案,现场被破坏严重,工作人员只提取到一块车辆碎片。上世纪90年代初,侦查鉴定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大家为这仅有的一点线索感到苦恼,于是向周老求助。周老率学生与办案人员一起,通过分析碎片的成分,最终确定了肇事车辆的类型,为警方破案提供了直接帮助。
      周老经常告诉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否则可能会因为任何一点瑕疵而搞错了对象。
      唐磊也提到,周老治学严谨的态度,对他的学术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82年,唐磊考上西南政法学院刑事侦查专业本科。周老正是他的老师。唐磊上大二时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十分忐忑地请周老指教。一个星期后,周老把唐磊请到家中,肯定了他的学习态度,并一一指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很快,修改后的论文发表在一本重要的法学刊物上,为唐磊的学术之路开启了一扇大门,他在本科阶段就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篇文章,之后,唐磊也成长为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领军人物。
      唐磊说,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不知道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周老总会不厌其烦地教他如何与学生沟通,甚至把他几十年来备的课拿给唐磊学习。“你站上讲台,就不能辜负学生。”周老的谆谆教导,成为唐磊做老师的奋斗目标。
    4 才华横溢
    创作《成都赋》被博物馆收藏
      “在我们的印象中,周老是一位十分儒雅的长者,穿戴随时都很讲究。”黄河说,周老非常有才华,擅长行草书法,精通古文。他所撰写的“薛涛像赞”“薛涛墓表”和“亭记”成为成都望江楼公园的地标之一。
      2019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的《成都赋》,正是周老历时30年创作而成的旷世巨作。“天府成都,绿野平原,岷江纵贯,渠道迥旋。星分鬼井,地属西川……”
      收藏仪式当天,周老激动地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的手中接过收藏证书。他说:“我希望更多人知晓《成都赋》,愿更多人一起传播天府文化。”
      2017年,96岁高龄的周应德一夜之间走红网络,被称为“最拼教授”。他用放大镜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图片被分享到网络上:厚重的蓝壳书本沉沉地压在案上,爬满皱纹的手沉稳有力,一只手捏住书页,一只手搭在书沿,周老笔挺地坐着,垂着头,灯光下的桌案亮如镜面,清晰地映出他一头苍苍白发与满脸专注的神情。
      这张照片被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微博分享,众多网友为周老坚持每日在古籍阅览室阅读的精神所触动,纷纷点赞留言:“这才是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周老基本上每天都会“泡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走红网络的那天,他正在查阅《南川县志》。周老说:“我今年96岁了,还有4年就100岁了。我想用4年把我的诗文集撰写完成。”
    5 平易近人
    特别愿意跟年轻人打交道
      7月14日上午,很多法学界的大腕都赶来送周老最后一程。
      吊唁大厅,巨幅遗像上的周老面带笑容,他的遗体安放在黄白鲜花、苍翠丛中。大厅里放满了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人们手握菊花,依次走进殡仪馆进行悼念。
      一年前,黄河和几名周老的弟子到其家中拜访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黄河说,周老要留几个弟子吃饭,但大家考虑到周老年事已高,不忍心打搅,于是婉拒。周老拍拍口袋,说:“你们放心,我有2000块钱!”在弟子们的记忆中,凡是请周老吃了饭,他必定回请。“藏”在腰带里的现金是他的底气。
      周老豪爽,也十分健谈,特别愿意跟年轻人打交道。
      弟子黄河夫妇以恩师周应德、黄肇炯的名义,2011年在四川大学法学院成立了“周应德黄肇炯法学英才奖学金”。两年前,周老的身体已是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要到现场为学生颁奖。弟子们担心他情绪激动对身体不好,请求他不要发言。周老不同意,最后答应只讲三句话。到了颁奖现场,他便跟同学们热情交流起来,洋洋洒洒讲了一大篇后,清清嗓子说:“刚才,我讲了第一句。”现场师生都被他的风趣逗笑了。
      唐磊和夫人都是周老的学生,逢年过节,唐磊夫妇都会到周老家探望,并带去他爱吃的水果。“每次到周老家里,他都会提前准备茶水,如同回家一般亲切。”
      十年地下,半世刑侦,“最拼教授”终于可以停脚歇歇了。百年光阴,跌宕流逝,穿越时代,我们仍能看到他一生不变的追求:“愿为千里骥,绝足任驱驰。”
    大咖名片
      周应德,1921年生,重庆市南川区人,四川大学教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著名侦查学理论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侦查学创始人之一。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1949年任永川县法院首席检察官。1953年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审判员,后调任西南政法学院任教。1985年调入四川大学法律系工作。1992年离休。本版图片均由四川大学法学院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