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读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     

    □张莉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并没有否认物的重要性,指出了物是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物而是人,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人的因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研究可以发现,《论持久战》运用唯物辩证法以及发展观、矛盾论方法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围绕“战”展开的,但关于“战”的种种结论则是建立在对“人”的分析基础之上,整篇看似写战争,实则更是在写“人”,集中体现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一论断。
      毛泽东高瞻远瞩地运用高超政治智慧进行深远考虑和长远谋划,睿智地为抗日战争和建立和平、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指明了努力和前进的方向。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最终都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最终都是靠人把握的。《论持久战》整篇突出指出了在现有客观基础上人的重要性,集中表现为人能够如何改变当时现状,才能使中国脱出劣势,日本脱出优势。具体表现为战争会因人对军力、政治动员力、政治组织力、经济力、战略战役战术等的掌握,以及人力动员、支持力、决战力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坐着不动或躺平,妥协和腐败,只有挨打、灭亡。《论持久战》强调人的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我方”应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努力创造条件,善于驾驭战争,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抓住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条件是人奋斗出来的,条件是人创造出来的,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只有充分意识到“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充分发挥好人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汇聚起汪洋大海般强大的人力人心,中国才会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才会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才会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才会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也是当时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历史不断地向我们证明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带领人民成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徘徊中前进和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起步、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现代化新征程迈进的新时代,百年大党一路走来的历程,无不充分体现着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的道理。当年,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师生的报告中说:“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红军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处处彰显“人”的根本性和重要性。
      《尚书》中说:“惟人万物之灵。”《孝经·圣治》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能动的因素,现实客观物质条件等外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努力才能逐渐改变。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国、一个民族,“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其变化、发展、趋势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调动人的正能量和积极性,践行新发展理念,尽量减少疫情影响,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发展大盘,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坚定“四个自信”,“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