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响未来 泸州可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


  • 俯瞰泸州城区。牟科 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 (泸州老窖供图)

      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四川圣融达容阻科技有限公司加快生产。 牟科 摄

      泸州合达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摄像头模组及指纹模组项目生产车间。 牟科 摄

    泸州国家高新区内的渔子溪生态公园。 (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位于泸州国家高新区的泸州市驰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牟科 摄

        

      “中国酒城”,以酒闻名,城以酒兴。7月1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泸州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泸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这是泸州市首次以市委全会的形式安排部署创新发展工作。至此,泸州市创新发展按下了新的“快进键”。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以开放共建的姿态,市场化汇聚科研、产业、资本资源,立足泸州、辐射川南、服务成渝,打造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
    □瑞林

    因势而谋
    打造“政产学研用”跨界合作试验田

      自2021年12月开始筹备起,这个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便备受外界关注。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什么?为何而建?“这是一个以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博士后的优势为依托,致力于聚集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的重大新型创新平台,旨在打通打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壁垒,整合全市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抱团发展,探索人才、资本、产业紧密结合的运营模式和创新生态,激发人才活力、加速成果转化、助推产业振兴,努力为泸州市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区域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为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而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科研机构,致力于围绕成渝地区优势优先的生物工程、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孵化、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构建“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和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就是为了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转化,解决科技、经济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
      泸州不乏高校、研究院,但未能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依归的研发模式,导致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比例不高;而企业吸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能力与动力不足,对科研成果转化“有心无力”。这是多年来持续困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一大难题,也让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具有必要性和市场渴求度。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此背景下,成立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乃因势而谋——既有利于泸州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能促进区域科技资源加速聚集,助力解决成渝地区中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也是泸州探索“政产学研用”跨界合作的一片“试验田”。
      一方面,有创新的运作模式。与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同步成立的,还有一个市场化主体——泸州老窖博士后工作站科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科公司”)。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按照“成果转化、聚集人才、招引产业、促进发展”的思路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采取先进技术研究院+公司+工作站“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化主体的作用,解决“科技所能”和“企业所需”之间的信息差问题,让科技成果走进市场,成为“香饽饽”。
      另一方面,有创新的体制机制。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正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用好中长期激励工具,积极探索和创新“利益捆绑”分享机制,健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有效激发科研活力和创新动力。同时,市场化选聘高水平科技管理服务团队,推动博科公司做强做大,并以博科公司为抓手,加速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上市企业。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为科学家和企业家建立了一个‘朋友圈’,让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将打通合成创新生态链重要环节,大大缩短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国华表示。

    因时而动
    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抢抓发展机遇,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要如何建?蓝图已绘就。
      未来,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产业研究院、领军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载体,以及区域性协同创新引领者的战略目标,着力实现“五个一批”,即: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汇聚一批金融资本、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加速培育壮大泸州创新驱动能力,为泸州“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落地见效提供有力支撑,全力提升泸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市场化汇聚人才。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抢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加快构建具有博士后特色的企业创新联合体。围绕泸州“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需要,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及各类创新领军人才,并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量体裁衣”育才,打造一支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为泸州各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场化集聚资本。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三位一体”运营模式的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优势,探索科技触碰产业的创新模式,通过分类设立或引入相关专项基金,通过成果转化收益、企业孵化、技术入股、投资收益等实现“自我造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互动循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市场化转化成果。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统筹区域内外各类平台资源,集中优势建设院内平台,寻找战略伙伴建设院外平台,把各类人才聚集在一起,在共性关键核心领域和新兴产业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协同创新、项目孵化,搭好科技成果与产业转化的桥梁,打通科技成果与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精准对接产业链与技术链,面向白酒、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纺织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推动成果高效精准转化。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将用好用活市场化手段,致力于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转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乘势而上
    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正式揭牌,是泸州坚定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切片。
      从大势看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格局之下,创新成为各地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顺应时代发展,回应顶层设计,泸州作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
      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泸州要全力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机制全面优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开放能级大幅提高,科教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事实上,作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全省首批支持建设的省级创新型城市,泸州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具有广泛基础和独特优势。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泸州市大力实施“酒城人才聚集行动”,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领军人才340余人,各类科技人才达40余万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
      创新产业提档升级。泸州白酒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建成全国范围内规模大、智能化程度高的白酒酿造生产车间;电子信息、纺织产业从无到有,中国电子、华为公司、恒力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泸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名列全省前茅;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医药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发展平台30个,各类省级创新平台120个,创新平台数量位居全省第三。2021年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54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五。其中,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3年创立,2019年成为四川首家获得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的工作站,2020年开启全市“共建共享”新模式,为泸州汇聚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泸州优质的创新“基因”,也是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聚集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的重大新型创新平台的底气所在。
      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揭牌,对于泸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泸州正在开启发展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