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兼善:父亲就是莫高窟的银白杨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2022年,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段兼善完成了他一直想为父亲写的回忆录《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书中,段兼善不仅用纯粹的文字,记录了父亲坚守大漠的一生,更用一幅幅画作再现了段文杰的沐月当歌、踏沙而行。
6月27日下午,记者拨通了段兼善的电话,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中,段文杰在大漠中的身影一点点清晰起来:他并非不问世事的“隐士”,他还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个始终说着四川话的川菜“大厨”。
绘画事业归功于父亲
1957年,14岁的段兼善被母亲带着,从四川老家迁移到莫高窟与父亲团聚。“当我们乘车越过大泉河滩从下寺大门进入窟区时,大门外那一大片蔚为壮观的银白杨树林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段兼善的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是从容不迫、波澜不惊的神情,就如那银白杨。
段兼善记得,父亲居住的是一间两房的土坯房,吃住在一间,另一间,全是书!“我当时跨进门,看到那一间屋里的几个大柜子,整整齐齐放着的书。我曾以为父亲在敦煌很孤独,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亲过得多么充实。”段兼善说,父亲的阅读兴趣很广,藏书很丰富,文学、历史、人文、地理、美术……“也就是在父亲的书房,我读了《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这对我之后的绘画事业影响很大。”
而段兼善觉得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就是经常跟着父亲临摹敦煌壁画、练习写生。“父亲很细致地给我讲解,线描、色彩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我就是从那时开始接触古代传统艺术的,我后来的绘画事业得归功于父亲,是他让我身临其境,去理解、去掌握。”段兼善直言,“莫高窟就是我的美术课堂,父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父亲就是追光的人
段兼善介绍,窟里的很多画,脱落斑驳,损伤很严重,父亲抢救性复原临摹,一是为了保存,二是能够将临摹作品推广到国际,让更多人认识敦煌。
复原临摹不能随意添补,必须有历史依据,做到物必有证。再加上莫高窟的自然条件限制,复原临摹工作非常困难。“在洞窟里临摹,有很多局限性。首先,得靠自然光线,不能点灯点蜡,那样会破坏壁画。在有阳光的洞窟,父亲他们还得追着太阳跑,赶在阳光好的时候,多数就是中午,顾不上吃饭,赶紧临摹。”段兼善回忆道。
如果遇到那种暗无天日的洞窟,父亲的工作就更繁琐了。“首先,得在洞窟外放一面镜子,让镜子把光反射进洞窟,但反射进来的光也只有一处,就还得拿白色的画板,放在光的反射处,让光能够散射,照亮洞窟。”段兼善说,如此一来,就经常会看到父亲在洞窟里画一会儿,又出洞窟来移动镜子,一趟趟地反复,“因为太阳光要移动嘛,就得调整镜子。”
而段文杰要临摹洞窟顶上的壁画时,还得搭着人字梯,上去细细观察,下来慢慢临摹,不断地爬上爬下,几十次上上下下,“父亲的腿,就这样劳损了。”
乡音未改厨艺精湛
“父亲说四川话,他从未改过乡音。”段兼善说。在很多人看来,与敦煌相守一生的段文杰,除了绘画、研究,一定是“心无旁骛”的那种人。实则不然。“父亲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段兼善回忆道,父亲的川菜做得很好,厨艺大大超过母亲。“在敦煌,一有空,他都是自己煮饭、炒菜,常在家招待同事,自己当墩子、当主厨。”段兼善至今还记得父亲炒的回锅肉、红烧鱼、青椒肉丝、麻婆豆腐……“非常可口!同事都喜欢吃他做的饭,他也很喜欢叫大家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