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接力
两个“00 后”的成渝情
-
成渝铁路5612次列车行驶在重庆江津区平等站境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101岁的罗志云(左)与21岁的刘雨。
编者按
202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老成渝线上最后的绿皮车迎来了70岁的生日。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从成渝铁路到成渝和谐号再到成渝高铁,一条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奇迹。本期《人境》,记者将带你行走成渝铁路,寻找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成渝线上的铁路人,倾听三代人与一条铁路跨越70年的故事,重温成渝铁路历史,感受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文/图
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供电段,有两位“00后”宝贝,他们是101岁的罗志云和21岁的刘雨。罗志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铁路给水清灰工,刘雨是第一批“00后”女接触网工,两人相差整整80岁。
成渝铁路建成通车70年以来,离不开像罗志云、刘雨这样“可爱的人”,是他们为列车顺利运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7月5日,记者乘成渝复兴号动车来到重庆市荣昌区,专程拜访了这两位“00后”,感受成渝铁路人新与旧的更迭与碰撞。
百岁老人:很多事都不记得了,但忘不掉“清灰上水”
在刘雨的陪同下,记者一行来到罗志云位于荣昌区的家中时,101岁的老爷子刚从附近公园遛弯回来:“我喜欢走、跑、吃!”罗志云说,他每天早晨吃完杂粮粉做的早餐,就会去附近走走,有时睡完午觉,也会散步去公园,和熟人摆摆龙门阵,“谢谢大家一直惦记着我哟,其实我没做啥(伟大的事),就是普通工作。”
罗志云的卧室有一个上锁的抽屉,里面装着他的各种证件、奖章、奖状:1965年原铁道部政治部授予的“技术能手”奖章、1982年退休前的工作证、1979年原铁道部成都铁路局政治部颁发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奖章……罗志云说,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但这些小物件却如一张张时光书签,记录见证了他的光辉岁月。
1951年10月1日,罗志云被招进铁路系统,分配到成渝铁路原内江水电段永川领工区荣昌给水所,做起了开行客货混合列车的上水及蒸汽机车锅炉煤渣清理工作。他现在都还记得成渝铁路开通后,最初他为列车“挑水”的场景,“用肩扛,用扁担挑,一天要挑好几十挑,中间还要上煤。那时候设备不好,我们工人要兼顾很多事,整个人工作完就灰头土脸的。”
上世纪80年代,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登上历史舞台,给水清灰工这一工种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当然好咯,减轻了大家的体力消耗,变化太大了,生活也好了。”提起工种消失,罗志云非常豁达。
“00后”女孩:“上杆上网”为铁路排查安全隐患
“老一辈的工作比我们现在要辛苦很多,他们以前干活靠体力,而现在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在刘雨的眼里,前辈值得尊敬。目前,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供电段有1700多位员工,刘雨是2020年7月从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毕业后成为其中一员的,作为第一批“00后”女接触网工,她先后被分配到了荣昌接触网、永川接触网工作,目前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供电段监测分析室。
刘雨的父亲和爷爷也在铁路系统工作,“铁三代”是身上的标签。尽管从小耳濡目染,但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刘雨才发现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多观察、多学习,才能慢慢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很幸运,我到单位不久就去工区实习,这样在排查接触网的问题时,就会更了解前因后果,能够比较迅速判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问题,然后再重点排查。”在工区,有时遇上炎热天气,刘雨7点左右就得开始现场巡查,有时还要爬上6米高的杆子,穿着长袖长裤的厚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工作下来常常汗湿衣衫。“开始爬杆子有点害怕,但我胆子大,爬上去之后发现,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这个支架上有一个鸟窝,这个地方开口销脱落了,这个地方缺失了副帽……”除了现场巡查,如今公司已经有一套电子系统拍摄铁路网各种角度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刘雨每天可检查超100根铁路柱子情况,包括成渝客专线、渭井线、兰渝线等。发现问题后,刘雨就要仔细研判问题级别,再报送给各个部门进行修补,“这些定期检查看起来都是细节和小事,但不能忽视,只有认真负责,才能避免事故。”
“我希望,在老师傅们退休之前,能从他们身上多学些本领,我们年轻人要真的干得来这些东西才行。”工作以后,刘雨从重庆回成都老家,常常会坐成渝高铁。途中,她总会透过列车车窗,看看沿线的一个个供电栏杆,因为它们都有她工作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