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思想周刊·天府新论
-
·图片新闻
移风易俗要解群众心结
-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近日,凉山州布拖县公布深化移风易俗工作阶段性数据,截至6月23日,全县上下共签订了2万余份治理高价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承诺书,自愿解除“娃娃亲”,推行低价彩礼、丧事简办,这一新闻引发社会关注。央视《新闻1+ 1》也对其卓有成效的方法给予了肯定。
移风易俗工作始终是“老大难”问题,尤其对“一步跨千年”的凉山而言,尽管和全国实现了同步全面小康,但社会的发育程度还有较大欠账。但凉山的一些有效尝试让我们看到,只要拿出坚定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再难的事情也有突破口。
移风易俗难,主要难在群众心头有过不去的坎、难解开的结。有的因为传统习俗太过于根深蒂固,对孝道、礼仪等问题认识有偏差;有的滋生了庸俗的消费观念,攀比之下铺张浪费;有的则是在人情往来上有“历史欠账”,始终觉得要“还礼”;还有的是对一些传统习俗可能带来的危害不以为意,不懂法律无知无畏。在一些地方,尽管有村民一肚子苦水,但风俗的力量导致没人敢做领头羊。因此,抓移风易俗要对症下药,千方百计解群众心结。
解群众心结,首先要知道心结在哪里。今年2月5日,凉山州越西县一位学生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给州长写信,反映彩礼问题。这种对公众开放的留言平台,就是各级干部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但除了回应公共平台的留言,出台各种意见办法时,更要主动走进群众,用好调研手段。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就是前后用时四年,深入17县市调研,采纳156条意见和建议才出台的,实现了最大范围的群众支持与理解。
解群众心结,要对症下药。有些群众不知道陋习的严重危害,就要及时普法,做好宣传;有些群众有观望心态,不敢带头,就要多动员党员干部,形成引领效应;有些群众喜好面子,那就不妨在移风易俗上多讲究方法。总之,多管齐下,总有办法打破一些群众不买账、一些干部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将移风易俗工作上升到法规层面,让当地移风易俗工作有了法治护航,将打破一些干部不敢管、一些群众无所谓的状态;喜德让2200多名党员干部郑重承诺自觉在抵制婚丧高额礼金、奢侈婚礼和铺张浪费等方面作出表率,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同时明确县、乡(镇)、村(社区)“一把手”是移风易俗第一责任人,移风易俗有了带头人;巴中推广“道德银行”,全市累计兑换实物及抵扣相关费用价值达600万元,同时根据家庭年度总积分,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居民”表彰,给予群众物质和精神奖励;河南濮阳一县委书记亲自登门给不收彩礼的村民“送礼”,也曾赢得广泛点赞,因为此举能满足村民的“面子”,激励更多村民拥护新风。这些方法都可资借鉴。
陈规陋习是阻碍乡村进步的毒瘤,移风易俗非小事。各级干部要做好表率、实干担当,用解心结的方法攻克精神贫困的堡垒,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清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