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菜田里话“账本”
-
□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记者 王代强 唐泽文 唐子晴
【调研点位】
米易县撒莲镇安全村稻菜轮作基地
起初,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安全村3组村民张远华的“操作”让记者疑惑。
今年4月,张远华依靠4亩田地种番茄挣了近20万元。番茄刚卖完,田地里就全部种下水稻。
撒莲镇位于安宁河畔,是米易县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核心区。6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记者来到这里,但见绿油油的秧苗仿佛丝绒线毯,静静铺在安宁河两岸。
番茄亩产收入近5万元,水稻亩产收入不足2000元,既然自然条件允许,张远华为何不在种水稻的季节也种番茄,多挣点钱?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跟随张远华的脚步,围着水稻田转,跟村干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和村民们一起,聊稻菜轮作田里的“账本”。
一本市场账
无论经济收益还是生态受益,轮作是最佳选择
走进安全村稻菜轮作基地,绿油油的秧苗长得已有30多厘米高。当前,田间水稻正处于大田管护、拔节生长期,预计本月底将陆续抽穗。
田中密布水泥立柱和刷了蓝色油漆防锈的大棚钢筋支架,方便秋冬季节种植蔬菜使用。
“两个多月前,这些田里没有水,种的是蔬菜,约九成是番茄。”安全村党总支书记曾茂宏说,每年5月至10月种水稻,10月至第二年4月种蔬菜,是当地近三十年来“雷打不动”的农耕作息。
不过,这种农耕作息在今年上半年遭遇“诱惑”。因米易番茄口感好,又因冬春时节与全国许多地方错峰上市,去冬今春米易番茄价格一路走俏卖到5元一斤,最高亩产收入达历史新高8万元。但张远华等村民最终抵住了“诱惑”,按农时种下亩产收入不足2000元的水稻。
这背后,首先是笔“市场账”。“如果全年都种番茄等蔬菜,土地没法休息,就要板结,肥力下降,反而影响了番茄质量。”曾茂宏说,种植水稻时,水对土壤进行浸泡,可杀灭残留在土壤中的虫卵。种植蔬菜时,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反过来,由于种蔬菜时给土地施了肥,再种水稻就不用施肥了。“稻菜轮作,既防虫又增肥,一举两得”。
“番茄并不是每年都能卖这么贵,价格有起有落。种一季粮食,还能有个保底收入,安心。”张远华说,这个道理他之前也不懂,是最近县上农技人员来村里搞宣传培训时讲的,“现在大家都懂了”。
“市场账”背后,还有一笔“粮食安全账”。
“我们要坚定不移保障粮食安全。”米易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泽明说,米易县在农业产业布局时明确,要把安宁河谷最好的田地全部拿来种粮食,主要是水稻和玉米。
米易县从2010年左右开始开展田型调整,调整后水稻亩产从500公斤左右提升到800公斤以上,稻菜轮作基地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扩展到如今的10万亩,涉及全县安宁河两岸7个乡镇。“我们经常进村宣讲政策。”李泽明说,全县严格要求稳住粮食生产面积,该种水稻的田地决不能他用。
撒莲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谢志坤介绍:“今年的种粮补贴政策,我们已早宣传、早安排、早落实。全镇各村水稻早已移栽完毕。”
一本增收账
水稻亩产要增,种植面积要增,附加值也要增
为让农民种水稻挣到更多钱,需要算好另一笔账——“增收账”。
行走在基地稻田间,记者发现一个现象:一些稻田里的水稻行距,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宽一行窄一行。“这是今年开始试验的宽窄行技术。”李泽明说,通过调整水稻行距可优化通风、光照等条件,实现增产。去年11月,安全村村集体成立米易县安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不久从5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200亩土地,探索“蔬菜季农户自种增收、水稻季公司统种增产”模式,开展水稻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进行高产技术攻关。“下一步将重点发力粮食全产业链开发,从工厂化育苗到机械化移栽,从专业化植保到品牌化打造,努力提高粮食附加值,进一步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技术攻关,是基地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路径。
“我们一直在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谢志坤说,目前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7%以上,“通过努力,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米产量。”
米易县从“增”字发力,粮食亩产要增,种植面积也要增。记者调研的当天,推土机、挖掘机来回穿梭,撒莲镇马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