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领袖殷殷嘱托 持续汇聚四川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专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6月仲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5月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在蓉召开,勾勒出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新蓝图。
从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进发,从推动共同富裕到着眼当前抓好稳经济工作,四川必须勇于跨越前进道路上的“泸定桥”“夹金山”,敢于征服奋进征途中的“雪山”“草地”。
如何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带着问题,记者专访了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
记者:省发展改革委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郑备:我们将牢记领袖殷殷嘱托,结合自身工作,持续汇聚四川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首先,强化参谋助手作用,扎实做好战略谋划、形势研判、政策制定、改革创新、项目推进等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把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任务书、施工图,一项一项落实、一件一件推进。
其次,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任务,扎实推动民生领域补短提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第三,在统筹协作上下功夫,切实履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职责,推动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优势。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并明确提出要强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怎样把这些目标和要求变成现实?
郑备:围绕“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这一目标任务,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聚焦目标定位加速落实重点任务。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实施“责任制+清单制+ 销号制”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加快实施各类平台项目、试点示范,切实将国家部署转化为发展实效。
第二,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川渝合作。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大事要事,共同构建内联外畅的双城交通网、协同互补的双城产业链、高效便捷的双城生活圈,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第三,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分工协同的产业合作机制、成本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异地通办的政务服务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内生动力。
第四,聚焦辐射带动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极核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联动发展。
记者:稳住经济大盘是当前重点工作。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整体效果如何?
郑备:今年以来,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超预期冲击稳经济大盘,全省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态势有所显现。
一是全力以赴稳增长。今年以来,我们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抢前抓早制定省级稳增长配套政策,抓好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6方面33项措施贯彻落实。同时,强化分区分业精准调度,着力产业稳链固链、保通保畅,并牢牢抓住抓项目促投资这个稳增长的“牛鼻子”,确保更多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加快建设、加快投产投用。
二是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财税10条”“税11条”等政策,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及时退付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展银企融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
三是想方设法保就业。实施“稳定就业15条”措施,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实施“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就业项目,开展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招募。推动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民工、脱贫人口就业。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下一步四川怎么做?
郑备:这是四川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实践。重点难点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我们将做好四件大事。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居民增收基础。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保持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
二是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更加注重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促进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协调。
三是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村居民稳定增收。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是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坚持“扩中”“提低”导向,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同时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