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关20年,乌鳢“玉龙1号”通过国家审定

    我省水产新品种实现零的突破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测溶氧值、酸碱度、氨氮含量……7月1日上午,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吴俊,再次来到新建的水产种业科技园(白乌鱼研发中心),指导团队对乌鳢“玉龙1号”所在池塘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分析,“自5月进入繁殖期以来,我们每天都要检测一遍,确保最优的繁育环境。”
      乌鳢“玉龙1号”是四川水产中的“明星”。近日,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2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26个水产新品种,乌鳢“玉龙1号”成功入选,我省水产新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

    20年选育优质乌鳢拿到全国通行证
      “有10厘米长了。”指着池塘中“玉龙1号”的鱼苗,吴俊说,5月至7月是白乌鱼繁殖期。
      为何要选育白乌鱼新品种?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樊威介绍,内江白乌鱼养殖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品种,人工繁殖技术不成熟。
      2003年起,内江市农科院就和相关单位一起搜集白乌鱼种质资源。“我们用5年时间,从沱江二级支流乌龙河流域捕获了900多条野生白乌鱼,然后开始群体继代选育。”樊威解释,通俗地说,群体继代选育就是对鱼儿进行一代一代地选择、淘汰,留下长得好、长得快的,淘汰长得有瑕疵、长得慢的。从2008年到2018年,经历5代选育,终于选育出性状稳定的“玉龙1号”。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玉龙1号”体表白色无黑斑且鳍条金黄色的比例提高13%以上;与对照组相比,生长速度提高20%。
      此次通过国家审定,意味着“玉龙1号”拿到了全国通行证,已经具备产业化推广的资格。

    持续攻关水产种业发展瞄准4个方面
      “‘玉龙1号’选育成功,对四川水产发展意义重大。”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说,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是我省的一大优势,为培育名优鱼类奠定了基础。
      不过,与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等拥有大片养殖鱼塘的地区相比,四川的养殖水面资源并不算太丰富。我省近年持续加大投入,开展名优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最近,省级初审通过了长吻鱼危“川江1号”、杂交鱼骨“蓉鱼骨1号”等新品种初审,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势,正在准备申报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上述负责人介绍,我省水产种业发展有4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重点加强对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其次是名优鱼类的移养驯化繁育,我省已建设39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6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对长江上游珍稀名优及狭域品种进行宜养驯化和繁育;然后是选育和育种攻关,选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并进行科学开发利用;最后是一些外来优良物种的选育。

    小科普
      乌鳢,即乌鱼。白乌鱼是乌鱼的特异品种。
      乌鳢“玉龙1号”属白乌鱼,由省农科院水产所与内江市农科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四川省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选育,亲本来源于沱江二级支流乌龙河流域采捕的野生白化乌鳢,以体表白色无黑斑且鳍条金黄色、生长速度快为选育主要指标,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玉龙1号”体表白色无黑斑且鳍条金黄色的比例提高13%以上;与对照组相比,生长速度提高2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