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在世界之巅赤手拍摄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中国拍摄珠峰的镜头我看过不下500个小时,但《珠峰队长》表现出的雄伟、壮阔和视觉冲击力,依然让人震撼。”近日,在《珠峰队长》成都首映礼后的交流环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连连感慨。
      第一部呈现攀登珠峰全程的电影,第一部在海拔8470米完成无人机起飞航拍的电影……《珠峰队长》无意中创造了多个难能可贵的新纪录。这样的成绩并非来自影视业内大牛,而是中国民间登山协作队“川藏队”自己的团队。
      记者采访了影片导演吴曦和7名高山摄影师之一的蒋杨,揭秘《珠峰队长》创作幕后。
      “川藏队”开展高山向导协作后,就开始用家用DV为客户拍摄记录,毕业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的吴曦也因此加入团队。2015年左右,“川藏队”创始人苏拉王平首次提出攀登珠峰并拍摄纪录片的设想,然而一些现实的困难很快摆在眼前。“专业摄影师无法胜任高山摄影,我们自己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又有限。”吴曦说。
      拍摄珠峰,无法一蹴而就,“川藏队”回到原点,从培养高山摄影师做起。“我们选拔出对摄影感兴趣、有一定美学概念和实战经验的队员,开始进行试训。”
      蒋杨坦陈,“川藏队”队员文化水平相对一般,刚接触到摄影理论知识都是一头雾水,“只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尤其是通过一次次实战的成片效果,让队员逐渐找到感觉。”吴曦说。
      另一条“捷径”是观看优秀影片。由于吴曦无法前往珠峰拍摄现场,他也借此培养队员的导演思维,让大家在实战中有意识地增加拍摄角度,丰富素材以便后期剪辑。
      从“入门级”雪山奥太娜和四姑娘山二峰开始,“川藏队”借助带队登山的机会,一步步测试训练成果。
      电影《七十七天》和《中国机长》拍摄过程中,“川藏队”一边参与安全和技术保障等工作,一边“偷师学艺”。“我们从这种大型剧组学到了很多经验。”吴曦说。
      尽管已准备了数年,挑战珠峰仍让大家不敢掉以轻心,选购适合的摄影器材便是一门学问。“一般拍摄会要求像素尽量高、画质尽量好,但那种设备通常比较重,而在高海拔地区每增加半斤负重,都会带来很大负担。”吴曦说。
      以无人机为例,剧组最终选择了能达到4K画质,同时轻便易携好操作,尤其能以较快速度启动的设备。负责拍摄近景、特写的蒋杨,则携带了一台微单、一台DV、一台运动相机、三脚架和电池,加上登山装备重达七八十斤。
      回忆整个拍摄过程,蒋杨仍感叹“比之前想象的难得多”。例如在徒步前往珠峰南坡大本营途中,队伍要经过一座索桥,为了让角度、素材更加丰富,他除了跟随大部队在桥上拍摄,还要下到河谷取景,来回一趟就是几个小时。
      在海拔较低的区域,摄影师们还能戴着薄一点的手套控制器材,然而随着高度上升更换为羽绒手套后,就必须摘下手套进行操作了。为了拍摄顺利登顶后的画面,摄影师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中互相配合,蒋杨拍摄十几秒钟后捂手取暖,另一位摄影师立马接上。幸运的是,所有高山摄影师都安全完成了任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