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的新探索
-
采访手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之飏
在海龙村采访,一个细节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五组村民卢世康向我们“抱怨”——来看沼气的游客太多了,出于好奇,很多人都要把他家烧沼气的燃气灶开关扭一下,看看火苗,开关都快被扭坏了!
相似的场景,40多年前也曾在海龙村上演。1974年至1975年,陕西、河南、宁夏、湖南等十几个省、市先后派代表团来村学习沼气建设。
沼气,曾在海龙村发展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穿越时光,海龙村现在又因沼气而兴,“之前村里只有40多户在家,这两年增加到260多户,都是从外地回来的。”海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熊建说。
这种兴,不只是历史的简单复原,而是结合当下现实,寻找最新落点——围绕“双碳”目标,率先在农村地区探索“低碳”之路,寻找一种成熟、可复制的实施方案。
但是,和我们在村里采访时感受到的一样,村民对“双碳”概念感到陌生,不少人处于观望状态。如何对随时都在变化的牲畜养殖量和农作物品种进行碳足迹量化、如何统一“双碳”短期目标和长期效益……这些都是横亘在海龙村“低碳社区”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
或许,答案就藏在海龙村至今仍保留着的那48口沼气池旧址里——那个年代,海龙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当下亦能助力海龙人展开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