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治“网络水军”须切断其后路

  •     

    □吴睿鸫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公告,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消息一出,备受关注。
      近年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名,取得了初步成效。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整治“网络水军”专项活动,旨在进一步遏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的滋生蔓延趋势,切实维护网络生态、市场经济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受“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等巨大利益蛋糕因素影响,“网络水军”犹如“牛皮癣”,打而不绝、屡打屡现。究其原因,一是“水军”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业务涵盖商品好评、影视控评、短视频维持热度等;二是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包括核心人员、上游人员和下游人员。这意味着,他们不仅会严重破坏正常的网络环境,也给公众造成了严重误导。譬如,有的“网络水军”为养号谋利,通过发布违法有害信息“造热点”“蹭热点”,有的利用炒作负面信息实施敲诈勒索,影响恶劣。
      要想对“网络水军”实现彻底整治,必须切断其后路,从根源上进行有效治理。首先要激活现有国家政策法规,压实平台责任。在治理“网络水军”方面,国家早已从制度层面,对“入口端”的平台管理责任进行了合理规制。比如《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也要求,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公共信息实时巡查、应急处置及个人信息保护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即将在8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整治“网络水军”应对用户相关信息进行审核把关,让审核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压实平台责任,从源头上让其断流。与此同时,建立举报投诉机制,完善监管机制,让参与数据造假的“刷手”与平台,受到及时惩治,并及时发布指导性典型案例,进行有效震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