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地变近 物流成本变少
-
点位
达州东部经开区开江园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6月27日下午,位于达州东部经开区开江园区的四川胜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随着工人双手快速翻动、娴熟装配材料,多种款型的电子计算器走下生产线。这家从广东惠州市引进的企业,自2018年投产以来,产值保持着年均20%的增长。
国内外疫情影响下,胜发电子保持坚挺发展势头,这与调整供应链有关——2020年以来,公司原材料采购区域从广东逐步转向毗邻的重庆。
“线路板、包装材料来自开州,硅胶原料来自万州,液晶屏来自梁平。”公司总经理唐俊强对原料来源如数家珍。过去由于路途遥远,原料到货需要一周时间;现在变为当天就能到达,甚至短至两三个小时,“仅物流成本,公司每年就能节省超百万元。”
采购转为“就地取材”,唐俊强坦言,这在签约落地开江县时并未料到。转变契机,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实施。
2020年以来,唐俊强多次随相关部门前往重庆毗邻地区对接上下游企业。“政府帮助结识重庆的企业家,我们再自主对接需求和商谈价格。”唐俊强透露,公司在持续用力打开周边上游市场,力争到2025年,从毗邻区县的采购份额由当前的45%提升至85%。
与毗邻地区紧密协作,也正是开江县大力推进的工作。今年5月,达州东部经开区开江园区与重庆开州浦里新区,被认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开开’合作,产业共兴”,这是开江县、开州区一致的目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两地瞄准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协作。开江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两地结合各自主导产业定位,协同规划“一区四园”产业布局,即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开江·开州)示范园区,统筹布局智能家居、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产业园,避免重复投入,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两地联合组建了4个招商组,互推优质产业项目,还在探索跨区域税收分成、统计分算等实质性运营管理方式,以及开展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