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种尽种 动力从何而来

  •     

    采访手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进入中江,一个现象让人记忆深刻:无论是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还是农户的房前屋后,绝大部分都撒上了大豆、点播了玉米。这与其他地区“门前花草,房后树林”的画风完全不一样。
      中江的干部说,正是农民这种应种尽种的劲头,助力中江连续15年稳居全省粮食产量第一大县。
      是什么让农民愿意种植比较效益不高的粮食?
      “政府有措施,农民有赚头。”采访多宝村种粮大户刘书林时,我们找到了接近事实的答案。
      这个左臂截肢、年过不惑的汉子,在决定流转土地种粮时,曾经找人帮忙,把过去3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读了一遍——从首次下达粮食稳产增产任务,到首次启动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再到把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首位,让做过20多年农资生意的刘书林清楚地感知到“种粮的春天来了”。
      春天,源于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刘书林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10余项直达种粮农户的奖补措施。再算上订单农业和“田保姆”带来的优质优价,让他每年都能轻松享受丰产增收的喜悦。
      “所以,我只有一只胳膊也愿意多种几亩。”采访结束时,刘书林送了我们一把脆皮李。他说,种粮农户的日子就像脆皮李一样,简单又甜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