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石

  •     

    口袋公园改善城市结构
      美国在经历城市快速化进程后,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挤占树林、绿地、天空,城市成为典型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人们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
      1968年纽约率先在高层建筑的夹缝中建造了一个口袋公园——占地不到400平方米的帕雷公园。地方虽小,但这里有树木营造的绿荫空间,有完全开放的进出入设计,并且与车道有安全的隔离,还有休闲座椅,袖珍的小卖部等,是功能完善的闹市绿洲,也是极具人情味和生活味的共享空间。
      后来,美国越来越多地方学习建这样的口袋公园,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地布置公共空间或公共绿地,培育成富有活力的绿色休闲场所。业界认为,口袋公园是通过对城市微小空间的更新优化,改善高密度的城市区域环境,改善城市结构和人居体验的有效方式。哪怕一些口袋公园的动土、造景、造水工程并不算“微小”,但放在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它们也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社区菜园增加场所活力
      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发源,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城市规划里“邻里管理”项目中的一个。该公共住宅社区的中心绿地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杂草丛生,1999年左右,政府通过邻里管理办公室组织引导,进行了社区微更新方案策划,将这里改造成了一个拥有划分整齐的菜园、养蜂区和社区咖啡馆的富有活力的场所。
      鼓励居民使用闲置公共空间或建筑的更新导向,促进了柏林社区微更新功能类型的多元化。这当中,社区菜园是最受欢迎的社区闲置公共空间再利用的方式。
      因为这一方式吸引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参与,提升社区空间活力,促进创意活动产生,激活相对弱势或者本身社区环境相对较老的地区,把衰败街角空间变成生机勃勃的菜园。

    系统更新体现城市温度
      上海最早通过专门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开展系统城市微更新的实践是2007年至2009年原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徐汇区政府合作的武康路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试点工程。
      这样的联手打造,首先从机制上有所创新,建立了总规划师制度和为其支撑的联席会议制度。从一公里多长的武康路风貌街道切入,总规划师对城市风貌的历史和未来开展系统研究,完成城市设计和风貌控制导则,具体提出8类整治项目,并挑选关键性沿街界面和节点,组织多位建筑师、设计师在城市设计基础上开展建筑和景观微更新,以实现街道风貌的整体性和具体点位的多样性。
      好的微更新设计既要优化社区生活和公共休闲的关系,又需尊重历史文脉、兼顾形式的延续性和创新性。多层次的更新成功改变了武康路的整体面貌,实现“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有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当然,背后还需要有像容积率区内平衡和转移等其他政策的支持。
      (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 收集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