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 是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更是幸福河
锦江烟水绿 幸福万里长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霞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其流域面积占全成都的14%,滋养着全市约45%的人口。近年来,锦江水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愈发美丽,这背后,离不开流域内2393名各级河长的辛勤工作,离不开成都系统推动锦江从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到幸福河的“四次转型”。
6月,以老南门大桥水闸为代表的5座“公园城市水闸”变身极具特色的美丽文化胜景——以“川西坝子”为主题,青瓦、灰墙,深度还原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
锦江纵贯三百里、润泽成都两千年,历经了从护城河、景观河到生态河的发展变迁,如今正在迈向幸福河的又一次转型。
近10年来,在流域内人口增长近20%、经济总量是原来3倍的同时,锦江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100%,流域内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从单纯治水到活水兴城,成都推进水生态治理和锦江公园建设,不断擦亮公园城市底色,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灵秀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0年5月,国务院对成都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给予通报表彰;2020年11月,锦江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
最近,成都锦江五丁桥一带河堤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正加快实施,为“夜游锦江”10公里夜游线船行至此做好硬件准备。
2019年4月,“夜游锦江”游船项目运营,此后,航行路线不断延长。“泛舟锦江之所以再次成为可能,要归功于 锦江水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项目方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实践的考量。
锦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不仅是一段示范河道,也不仅是150公里干流,而是系统推进流域治理。
近年来,成都坚持“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的思路,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推进,控源、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新锦江。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以“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为建设理念,加快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