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村 把水稻新品种管理技术培训课搬到田间地头
田坎上的培训课 听课村民翻了倍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山 张蒙
“大家都有我的微信和手机号,听不懂的可以直接找我。”6月16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村外的田埂上,马均冲着学员挥了挥手,“上午的课就到这里了。”
马均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前来听课的学员都是永丰村村民。马均说,把水稻新品种管理技术培训课搬到田坎上,原因有二:一是过去一周,前来听课的村民增加1倍,达到70余人,村里的课堂已经装不下;二是实践证明,田间地头教学效果更好。
多产粮、产好粮。几天前,正是在这片田埂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村民加强学习的现实动力。
“老话说,谷非地不生。”永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雪平说,除了“藏粮于技”,村里还用三招推动“藏粮于地”。
防止耕地“非农化”。李雪平说,村里通过坝坝会,将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村民。最近,村里成立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耕地巡护队,主要职能是加强日常巡查,防止乱占乱用耕地。
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与业主和农户协商,今年大春,永丰村将原有130多亩低效果园、菜地改造成粮田。同时,通过修改村规民约,明确任何人流转村里土地时,都必须加入一条硬性条款:只能种粮。
确保有人种粮。李雪平介绍,全村5100余户籍人口中近六成在外务工,解决“谁来种粮”的办法,就是借助种粮大户、专合社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永丰村6320亩耕地中流转率已超过96%,“均用于粮食生产”。
统计显示,依靠技术保驾和“藏粮于地”,今年大春全村共种植水稻5760亩,较去年增加13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