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者——
将就业能力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事实上,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主动离职行为的研究已历时百余年,《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离职行为研究》把研究对象的身份锁定为初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探讨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离职现象及其对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影响,研究的初衷何在?收获有什么?记者与作者胡子祥进行了对话。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开展这项研究?
胡子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们就业。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便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加强高校就业工作和就业服务,是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希望不管教育界还是社会各界,在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不应该唯“就业率”而论,关注“就业数量”的同时,也要抓“就业质量”,做到“两手硬”。
记者:有相关研究的先例吗?
胡子祥:目前,学术界对离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少。不过,如何从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个人、组织和社会等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各个利益相关者干预的控制权与动力,如何理解各个利益相关者干预的向度、强度和效度问题,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机制,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主动离职行为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至于使社会交易成本抬升,这些应用性的研究还需要深入。
记者:你提到的这些,关注或探讨的目的是什么?
胡子祥:当然为了提高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只有研究清楚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干预问题,才清楚其价值、责任和使命。拿学校教育来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也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英国的教育系统在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做得就不错,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具体做法是什么?
胡子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将就业能力视为高等教育标准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调高等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提高课程教学实效、奖励课外活动成就、开展企业和创业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编制就业能力指南等,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以那些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设计为例。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苏格兰资助委员会、北爱尔兰就业和学习部共同委托并资助奥克利咨询机构和斯坦福德郡大学研究开发“关键信息集”,建立一个专门的官方网站,收集和比较英国各个大学和学院本科课程数据信息,为学生“学什么和在哪里学”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其内容包括:“国家学生调查”的学生满意度;“高校毕业生培养目标调查”的学生课程学习目标;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模式;课程考核方式;学费和住宿费等课程成本。这些“关键信息集”还可以帮助学生预测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就业前景。受此影响,英国各高校还不得不加大课程建设投入,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将就业能力植入课程,提高学术性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另外,英国高校通过推出各种奖励课外活动的计划,以及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编制就业能力指南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记者:可以总结哪些经验为我们所用?
胡子祥:首先是理念的问题,树立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英国大多数高校专业管理和课程管理的始终,就业能力被视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就业能力培育本来就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高等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全面参与,方能取得成效。因此,建立对话、协调与合作机制,通过沟通和信息共享,确立伙伴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政府部门、高校行政人员、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学生等,还有用人单位、家庭、校友、媒体等。
再者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如英国所做的,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通过研究和磋商,制定了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和指南,使高等院校、大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明确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就业能力目标、标准及其实现程序;另一方面,通过委托有关机构进行学术课程信息调查、课外活动成就调查、企业和创业教育调查、可持续发展教育调查等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研究工作,出版研究报告,供各利益相关者做决策参考。
还有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比如在入学前就开展就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