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绝“唯过程主义”

  •     

    □陈书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由于过于强调其中一方,反而相互干扰,在“唯结果主义”之外,滋生出“唯过程主义”虚风,导致一些“灰犀牛”风险在基层扩散。
      突出“过程导向”,抓好过程精准规范管理,本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方法手段。然而,少数地方奉行“唯过程”理念,追求“干过了”而非“干好了”,满足于开会议、发文件、下指标、分解任务,不关心工作是否抓到位、抓出成效;把“做过了”当成“做成了”,让落实缺位、认知越位,把事情做空了、讲虚了;把隐性工作显性化、可视化,重“迹”不重“绩”,凡此种种的“唯过程主义”,让虚风盛行、虚绩大行其道。
      事实上,无论“干过了”“做过了”也好,还是过程留痕、痕迹管理也罢,关键要体现在一个“效”字上。在抓项目推进、抓督导检查等过程中,如果视线只停留于过程上,而不能对标到目标上、结果上,确保达到预期效果,或者让“结果”冒进地走在“过程”前头,把做过了当成做成了,工作就会走虚、走歪,偏离预定轨道、脱离工作实际,必将无果而终,让工作陷入低效率境地、落入形式主义藩篱。
      一项工作能不能抓好、抓到位,不是光从过程上走走形式、走走程序、做做样子这么简单,也不是言过其实地夸大拔高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与现实条件深度融合,让工作在实践中与问题充分碰撞,确保有充足的时间持续“发酵”,如此方能发生化学反应,真正有结果、出效果。如若过于强调“过程”,搞“唯过程主义”,甚至罔顾事实地杜撰“过程”,就会导致工作脱离实际、脱离靶标,必然难以解决真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
      要坚持过程导向,杜绝“唯过程主义”。要下沉一线督导“过程”,改变以往督查找材料、看材料、凡事都向基层要材料的状况,注重日常实地督查、现场指导,让督查检查从坐等基层上门向主动下沉一线转变,实现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步调一致、同频共振;要强化实效管理,既要在一线精准掌握工作推动的“进度条”,也要在一线动态查看工作完成的“成绩单”,防止工作落实止步于“干过了”“部署了”“下发了”等浅表化过程。
      要全过程监督管理作风,把监督的触角全面延伸到工作推进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步骤、每一道工序,既要看工作有没有抓、抓得怎么样,也要看是否偏离预期目标、脱离群众实际,着力铲除工作落实中的形式主义土壤;同时,还须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推进中搞“花架子”、虚报政绩等系列问题,要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切实挤压“唯过程主义”的生存空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