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俊林:为中国工业崛起奉献青春力量

  •     

    □方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蒙

    【名片】
      甘俊林,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一车间试制研发班班长,氩弧焊及冷作钣金“双料技师”、资深技能专家,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独创“反向扭转预应力法”“三基线法”“氩弧焊摇摆焊接操作法”“C70E上旁承模块化装配”等技艺。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故事】
      6月2日,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厂区内,几十节崭新的黑色货运车厢缓慢行驶在铁轨上,即将进入最终的质检环节。生产这些车厢背后,离不开甘俊林及其团队的技术支持。从普通一线工人成长为资深技能专家,35岁的甘俊林,诸多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勤学苦练的“逐梦青年”
      “师傅5分钟能解决的问题,我要一两个小时。”回忆起2005年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甘俊林说,工作中悬殊的技能差距让他深受震撼,这也激发了他提升技术水平的决心。虚心学习,刻苦钻研,逐渐掌握了冷作、焊接技术,成了“双工种”工人,这让甘俊林获得了更多的参赛机会。
      2014年,甘俊林作为眉山分公司唯一代表,参加了两年一届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连续一个多月,每天从早上7点练到晚上11点。”甘俊林说,“赛前高强度的集训曾让我一度想要放弃,但集训让我的焊接技术水平得到飞速提升,让自己感到兴奋。”难得的比赛机会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连续两届“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与世界顶级焊接高手过招,大幅提升了甘俊林的技术水平与眼界。经过不断努力,在2018年第六届“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他从3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
      为了研究焊接技术,他在下班后,继续在厂房多干两个小时;感觉焊接臂力不够,就用自制沙袋绑在手臂上练习、寻找方法增加焊枪的稳定性;为分析焊接问题,他拍摄了焊接焊缝细节,回家后对照视频反复研究焊接纹路规律……“成功的背后不仅有努力和汗水,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甘俊林说。

    创新创造的“领头雁”
      “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我每天思考的问题。”持续学习、刻苦钻研已成为甘俊林的工作习惯,也让他实现了从比赛技术型工人向产品研发型工人的转变。多年来,甘俊林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等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惯性质量问题10多项。
      2018年,公司获得铁路专用敞车C80B订单1998辆,必须在100天内实现交货。为提高整车单班日产,甘俊林提出:创新现场管控模式,增强班组工位管控有效性,优化作业工位,合理配置工位“六要素”,让车间单线单班日产由11辆快速提升至15辆,3个月内全面完成订单任务。2021年,公司货车产量达到5000辆,其中约3800辆销往国内,1200辆销往国际市场。这些年来,国内外客户对公司货车质量高度认可,甘俊林参与制造的上万辆货车中,没有一辆返修。“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提升工艺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知名度。”甘俊林说。
      甘俊林在钻研技术的同时不忘传帮带。2015年成为P70门子班班长、2019年挂牌成立“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借助企业内部平台培训青年技工4000余人次,带领团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获多个奖项,团队先后十几人获评高级工。

    【感言】
      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集体,将激励着团队不断前进。未来,中国制造需要更多青年人站出来,希望广大青年脚踏实地,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敢于“较真”,实现创新创造,在平凡的岗位发出“不平凡”的光芒,为中国工业崛起奉献青春力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